当晚,全村人都做了同一个梦:一个穿着古老服饰的女人站在沙漠中央,手中捧着一颗正在发芽的星球。
第二天,孩子把石头交给村里的教师。
老师用简易扫描仪检测,发现其成分与“愈合之星”
相似度高达93。7%。
更惊人的是,石头表面渐渐浮现出一行细小文字:
>“我们没能救自己的世界,
>但我们相信,你们可以。”
消息传开后,人类终于达成共识:他们并非唯一尝试觉醒的文明,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宇宙中或许已有无数个“终章之花”
曾在黑暗中悄然绽放,又默默凋零。
而地球的意义,不在于它多么特别,而在于它选择了坚持。
又一个秋分来临,“宇宙道歉日”
第十一年。
这一天,全球停下了所有机器运转。
没有灯光,没有信号,没有交通工具。
人们点燃蜡烛,围坐在庭院、广场、难民营、医院病房,低声诉说那些藏在心底的话。
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前,一块巨大的投影屏亮起,上面滚动播放着来自不同国家的道歉视频。
最长的一段来自日本某位百岁老人,他用颤抖的声音讲述了自己年轻时参与细菌战实验的经历,说完后深深鞠躬,额头触地,久久不起。
而在非洲卢旺达的一个村庄,胡图族与图西族的孩子们手拉手走进一座新建的“共感学校”
。
教室墙上挂着一幅画:两只手紧紧相握,掌心之间开出一朵“思忆之眼”
。
艾拉这一年已年过七十,白发如雪。
她再次来到夏威夷的共感平台,手中不再有花瓣,但她知道,整个海洋都是她的延续。
她闭上眼,感受着海风拂面,耳边响起鲸歌、孩童笑声、远方教堂的钟声,还有一丝极细微的、熟悉的呼唤。
她微笑道:“林婉清,你也来了吗?”
没有人回答,但海浪轻轻拍岸的节奏,恰好是她们年轻时最爱哼唱的那首歌的旋律。
就在此时,天空突然泛起微光。
不是极光,也不是卫星反射,而是一种全新的光辉,柔和而深邃,像是无数双眼睛同时睁开。
天文台紧急报告:太阳系外围,那颗携带“情感疫苗”
的彗星完成了最后一次绕日飞行,正准备离去。
但在它尾部,新生成了一串光点,排列成清晰的图案??
那是一个笑脸。
科学家说,这是微生物群落在特定光照条件下形成的自然现象。
但“初视者”
们齐声说:
“那是宇宙,第一次学会了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