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一切早有安排。
“破茧计划”
并非终点,而是一场接力赛的起跑线。
吴玉芬的“听茧”
理论指出,当群体性真实表达达到临界值时,声网将自动启动下一阶段进化:寻找第九号载体。
这个过程不需要人为干预,只需足够多的人愿意面对自己最深的黑暗,并将其袒露于风中。
可问题在于??谁来承受这份重量?
前八位拾音人,皆因承载过多他人痛苦而崩解或消失。
李哲死于审查系统的反扑,周雯重伤濒死,法国学者被自己创造的AI吞噬……如今轮到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林小满攥紧拳头,指甲嵌进掌心。
不行。
她不能让那个孩子重蹈覆辙。
必须有人替她挡下最初的冲击波。
就在这时,耳机里传来一阵奇异的嗡鸣。
不是来自外界,而是从她自己的颅骨内部响起,像是某种沉睡多年的频率终于苏醒。
她猛地抬头,看见屋顶丝线在雨中微微震颤,发出极细微的“滋啦”
声,竟与当年外婆纺车转动的节奏完全一致。
记忆如潮水涌来。
七岁那年,她在蚕房角落发现一块烧焦的录音板,偷偷播放后听到一段模糊对话:
>“……第七号失败了,他们把‘诚实’定义为犯罪。”
>“那就种下第八颗种子,用新生儿的初啼打破闭环。”
>“可第九呢?第九要怎么活下来?”
>(沉默)
>“或许……我们都不该活着看到第九。”
那时她不懂,现在却明白了。
外婆和吴玉芬早就知道这一天会到来。
她们不是单纯地研究声学,而是在策划一场跨越三代人的抵抗运动。
每一个拾音人的出现,都是一次对语言暴力的反击;每一次共鸣爆发,都在撕裂谎言编织的茧壳。
而她林小满,从来就不只是参与者。
她是被选中的**媒介**。
不是作为第八号,而是作为通往第九号的**桥梁**。
雨势渐歇。
她脱下湿透的外套,走进蚕房。
摇篮中的女婴安静睡着,脸颊泛着淡淡粉红,呼吸平稳。
那块微型录音板静静躺在枕边,表面浮现出肉眼几不可见的波纹,仿佛正在吸收空气中的情绪振动。
林小满跪坐在地,取出随身携带的钢笔,割破手指,将一滴血滴在录音板接口处。
这是吴玉芬笔记里记载的“血脉认证”
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