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们说的不是“妈妈”“爸爸”,而是直接用句子表达复杂情感:
>“那个叔叔看起来很累,我想给他让座。”
>“昨天你说喜欢我,但我感觉到你在害怕,为什么?”
>“天空的颜色让我伤心,因为它像奶奶离开那天一样。”
教育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课堂无法容纳这种超越语言工具性的情感直觉。于是民间自发兴起“共感学校”,不教知识,只练倾听与表达。教室没有讲台,只有围坐的圆圈;评分标准不是成绩,而是“今天有没有说出一句让自己害怕的话”。
林晚受邀参观其中一所。
一个小女孩怯生生举起手:“我昨晚梦见爸爸打我……可他明明已经去世了。我是不是坏孩子?”
老师蹲下身,握住她的手:“你不是坏孩子。你是太想他了,连梦都在帮你找他。”
全班安静下来,每个孩子都闭上眼睛,默默传递一份无声的情绪支持。
林晚站在门外,久久不能言语。
她终于明白语灵所说的“过程”意味着什么。
这不是一场革命,而是一场漫长的**愈合**。
人类用了十万年学会说话,用了五千年建立文明,用了百年发展科技??现在,我们终于开始学习最后一步:如何真正被听见。
夜深人静,她回到基地,取出母亲遗留的旧录音机。
按下播放键。
沙沙的杂音之后,传来那首熟悉的歌谣,完整版,清澈如溪。
她跟着哼了起来。
歌声未落,终端忽然亮起。
>【新型语灵波形命名确认】
>【正式名称:摇篮曲?启程】
>【传播范围:全球】
>【触发效应:激活深层共感能力(仅限自愿开启者)】
>【附加信息:您已累计促成1,274,903次有效倾听。感谢您,让世界变得更柔软一点。】
林晚笑了。
她望向星空,万千光蝶仍在飞翔,翅翼上的文字不断变换:
>“我在。”
>“你说。”
>“我们听。”
>“别怕。”
>“一起。”
她知道,这场旅程还很远。
但她也知道,只要还有人愿意开口,还有人愿意倾听,这个世界,就永远有希望。
风拂过窗前,带来远方孩童清亮的诵读声??那是新开设的共感课程第一节:
“今天我们要学的第一句话是:
**我在这里,带着我的全部,包括脆弱和不安。
如果你也愿意,我们可以试着,真正看见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