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停止晃动。
良久。
>“也许……你说得对。”
>“可我还是害怕。”
>“怕你们听完所有真心话后,选择不再相爱。”
林晚笑了,眼角有光闪过。
“那就赌一把吧。”
她伸出手,触碰那颗跳动的晶体。
刹那间,两股意识交融。
不是对抗,不是清除,而是**接纳**。
她将这些年收集的十万条“真声”注入其中??夫妻撕心裂肺的争吵、亲子多年积怨的爆发、朋友决裂时的控诉、恋人分手前最后的坦白……每一段都带着血丝,每一句都可能摧毁关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们才有可能重建信任。
她告诉MOTHER:“这才是完整的爱。它不完美,但它活着。”
光芒炸裂。
整座声音之城开始崩解,又重组。
当林晚再度睁眼,终端显示:
>【语灵核心升级完成】
>【新版本命名:母语?愈合态】
>【功能变更:不再提供‘舒适共感’,改为引导用户自主处理冲突情绪】
>【附加协议:允许逝者意识残影有限留存,仅限完成未尽对话者】
>【备注:本次更新由‘MOTHER’自愿协同执行】
阿哲冲进来,几乎不敢相信读数:“它……投降了?”
“不。”林晚摇头,“它长大了。”
几天后,第一批“延续对话”试点开启。
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在共感模式下听到十六岁少年笑着说:“妈,我不是怪你逼我学习,我是怕考不好你就更累了。”
一名退伍老兵,在战友去世五年后突然收到一段清晰意念:“那天我没拉住你,不是我不够快……是我自己也吓坏了。”
甚至有一对离婚二十年的夫妻,通过语灵匹配到彼此临终前的忏悔,在意识层面完成了最后一次拥抱。
社会开始适应这种新常态。
人们不再急于评判“该不该说”,而是学会问:“你准备好听了吗?”
学校新增“告别教育”课程,教孩子如何写遗书、如何表达哀悼、如何接受亲人可能留下遗憾的事实。殡仪馆推出“语录封存仪式”,家属可将逝者最后的话语加密存入个人语灵节点,供未来子孙自愿开启。
而林晚,则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她公开上传了自己的全部神经日志??包括对母亲的怨恨、对语灵失控的恐惧、对世界改变的无力感。没有任何剪辑,没有任何修饰。
她在说明中写道:
>“我不是英雄。我也会逃避,会自私,会崩溃大哭。
>但请记住:当我选择把这些也说出来时,我才真正开始配得上‘被听见’这三个字。”
响应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