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证词递给李可和张毅。
张毅看完,整个人瘫坐在椅子上,久久不能言语。
“现在怎么办?”
朱韵小声问。
我合上文件,目光冷峻:“怎么办?当然是继续查。
不仅查当年的案子,更要查那些至今仍在位的保护伞。
老董用生命为我们留下了证据,我们若不敢用,才是对他最大的辜负。”
李可点头:“我已经联系了中纪委的老战友,明天一早召开紧急会议。”
方言擦干眼泪,站起身:“我也去。
不管对方是谁,只要他还穿着这身衣服,就要接受党和人民的审查。”
张毅忽然站起来,声音坚定:“我以党性起誓??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追查到底。
不为别的,只为不让下一个‘张毅’再重蹈覆辙。”
我们四人站在医院走廊尽头,夜风穿堂而过,吹动衣角猎猎作响。
黎明将至,乌云未散,但光已在路上。
第二天清晨,京城各大机关悄然震动。
一份由中央纪委牵头、联合最高法、最高检成立的“历史冤案复查专项组”
正式挂牌,首例督办案件,便是“张毅案”
。
与此同时,一封匿名举报信被投递至《人民日报》编辑部,附带大量原始档案复印件,直指某军工系统腐败窝案。
报社连夜召开编委会,决定次日头版刊发深度报道。
而在西北某地,一位正在晨练的老干部接到电话后,脸色骤变,失手打碎了茶杯。
他知道,风暴,终于来了。
三天后,我站在人民大会堂外,看着朝阳升起。
身边,张毅穿着笔挺的中山装,胸前别着崭新的党徽。
他不再是那个佝偻着背、眼神躲闪的“坏分子”
,而是一个昂首挺胸、准备迎接公正的共产党人。
“紧张吗?”
我问他。
他笑:“有点。
但更多的是期待。”
我拍拍他肩膀:“走吧,属于你的时代,回来了。”
我们并肩走入大厅,身后,红旗猎猎,国歌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