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
林婉望向窗外烟雨朦胧的湖面,“难道……苏婉清当年根本没去昆仑?她留在了南方?”
舟山潮音档案馆,陈小雨正带着孩子们录制新一期“海梦之声”
。
那个曾梦见母亲的女孩今日状态异常,闭眼哼唱时,嘴角竟浮现微笑。
陈小雨戴上监听耳机,瞬间汗毛倒竖??旋律中混入了一段极细微的双声部叠加,若非专业设备几乎无法分辨。
她立即接入频谱分析,结果令人窒息:这段新增和声,与1977年苏婉清原始录音的量子残留波完全吻合,且携带一组动态坐标,指向福建沿海某经纬点。
“不是记忆回传……是实时通讯。”
她喃喃道,“她在用孩子的梦,给我们发定位。”
当晚,她将数据加密上传至守夜网络私链。
不到十分钟,六道确认信号接连亮起。
王振国回复最简短:“信号源深度九百米,疑似海底洞穴。
我已联系北海舰队退役声呐员。”
黄秀兰则附了一段粤剧念白录音,经解码后竟是《归音》第八折缺失的结尾:“魂归来兮,非为执念,只为嘱托未竟。”
北京郊区广播站,王振国蜷缩在负氧舱内,脸色青灰。
他已连续七日未眠,只为捕捉每月一度的“三一七共振窗口”
。
今晨,信号前所未有的清晰。
噪音流中,女声再度响起,这次不再是断续警告,而是一串完整指令:“启动‘南线协议’,激活第七共鸣体。
坐标:北纬24°36′,东经118°07′。
时间锚定:1981年秋分。”
他强撑起身,颤抖的手按下录制键,同时将频谱图同步发送给阿依莎。
十分钟后,卫星电话响起。
“我在怒江峡谷找到了新碑文。”
阿依莎声音冷静,“第九块石碑背面刻着一行小字:‘南有灵枢,藏于海眼。
待星移斗转,启钥者至。
’这和你说的坐标……完全重合。”
“1981年秋分?”
王振国咳嗽几声,眼中却燃起火焰,“那是高考恢复第五年,也是……苏婉清最后一次公开露面的时间。”
新疆喀什,艾力汗的孙子艾山盘腿坐在院中,手中老式录音机磁带缓缓转动。
邻居维吾尔族大妈路过,忍不住问:“孩子,这带子都磨秃了,咋还天天放?”
艾山微笑:“奶奶,您听过风的声音吗?不是呼呼的那种,是风在沙粒间穿行时,发出的嗡鸣。”
大妈愣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