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朱韵对视一眼,心跳几乎同步加快。
213号观测站?这个编号从未出现在任何官方档案中!
我们立刻调取七十年代国防科委的地貌测绘图,终于在青海湖西侧一片无人区发现一处隐秘标注:“KL-OS-213(绝密)”
。
更令人震惊的是,该站点的设计图纸竟与授时钟系统的结构高度相似??同样是双层屏蔽墙、独立供能系统、内置恒温磁带存储舱。
“这不是观测站。”
朱韵喃喃道,“这是备份指挥中心。”
我们当即联系陈岩申请实地勘察许可。
但他回电时语气异常凝重:“上面驳回了。
理由是‘该区域涉及军事禁区调整,暂不对外开放’。
而且……最近科技部有人提议,要将‘拾穗者’并入社科院下属的历史研究所,名义上是‘规范化管理’。”
“这是要摘掉我们的牙齿。”
我冷笑。
“不止。”
他说,“昨天晚上,中央档案馆一份关于‘昆仑计划’原始文件的调阅记录被人篡改。
你的签名出现在审批栏,可你根本没签过。”
空气瞬间冷了下来。
有人已经开始反扑。
他们不怕我们挖出过去,怕的是我们掌握通往未来的钥匙??那把用真相铸成的钥匙。
但我们不能再等了。
三天后,我和朱韵以“民间文物保护调研”
名义,自驾驶向青海湖。
沿途每过一个检查站都要出示证件,好几次被拦下盘问。
最后一次是在刚察县外,武警拦车检查后备箱时,一名年轻士兵盯着朱韵看了许久,忽然低声说:“我妈让我跟你说一声……谢谢你们讲出了我爸的故事。”
那一刻,我明白,火种已经散播出去了。
深夜十一点,我们抵达213号观测站遗址。
月光下,一座半埋于黄沙中的混凝土建筑静静蛰伏,如同一头沉睡的巨兽。
入口处铁门锈蚀严重,但锁具却是新的??电子密码锁,型号为2020年后军用级产品。
“有人比我们先到。”
朱韵轻声道。
我绕到侧翼通风口,用随身携带的探测仪扫描墙体。
果然,在东南角发现一段空腔信号??地下确有空间。
撬开通风口铁网后,我们顺着狭窄管道爬行二十多米,终于触到底层金属梯。
向下攀爬约十五米,眼前豁然出现一条笔直走廊,两侧布满密封档案柜,墙上挂着一块电子屏,居然仍有微弱电流闪烁。
屏幕显示一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