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百莺儿父女迁居江南后,曾在信中详述许克生义举,消息传至北方老兵耳中,众人无不感佩。
赵大锤得知许克生北上遇险,立即召集昔日同袍二十多人,日夜追踪接应。
一场混战过后,鬼面獠见势不妙,率残部遁入深山。
许克生喘息未定,却被赵大锤递来一封信??竟是钟骏生派人星夜送达!
信中写道:“近日宫中有变,有宦官密奏陛下,称许某勾结江湖匪类,意图煽动边军作乱。
朱元璋震怒,已下令召你还京受审。
切记,勿走官道,勿信驿站,速由小路南返,途中自有接应。”
许克生看完,脸色铁青。
这是彻头彻尾的构陷!
所谓“江湖匪类”
,分明是指赵大锤等人;所谓“煽动边军”
,更是无稽之谈。
可偏偏这种谣言最易动摇君心,尤其老朱晚年多疑,稍有不慎便会酿成大祸。
“我们不能回京。”
他对众人道,“一旦落入圈套,不仅性命难保,所有证据也将被销毁。”
赵大锤慨然道:“大人若信得过我们,可暂避长城隘口,那里有座废弃兵寨,易守难攻。
我兄弟们轮流放哨,保您万无一失。”
许克生沉吟良久,终点头答应。
半月之间,他在兵寨中闭门不出,一面研读屯田册,一面命清扬将关键内容誊写成册,分装三份,分别交予不同信使送往南京:一送孙承志,一送董桂花,最后一份则托付一位云游道士,直递张辅府邸。
与此同时,他写下一篇《北疆实录》,详述沿途所见民生困苦、藩王横征暴敛之状,并附上数据对比图表,直言“藩屏之患,甚于边寇”
。
文末引用《尚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今本已摇,岂可讳疾忌医?”
六月初,许克生决定冒险南归。
临行前夜,赵大锤率众设宴饯行。
篝火熊熊,老兵们轮番敬酒,有人泣不成声:“我等戍边三十年,保家卫国,到头来却被主子当成草芥。
唯有许大人肯为我们说话……”
许克生举碗回敬:“诸位才是大明脊梁。
我只是个医生,治得了病,治不了世道。
但只要我还活着一天,就不会让你们流血又流泪。”
次日黎明,众人护送至山口。
许克生最后回望这片苍茫群岭,心中默念:总有一天,我要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挺直腰杆做人。
归途历时二十余日,历经六次伏击,三次改道,终在七月十五安然抵应回应天。
张铁柱率衙役迎出十里,见面第一句便是:“大人,您再不回来,这县衙就要被人掀了!”
原来在他离京期间,燕王府派出多名说客,贿赂监察御史,接连上疏弹劾许克生“擅离职守、私通叛逆、蛊惑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