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哑口无言。
最终,六名刺客供出全部行动计划,包括北平方面的联络暗号、资金来源、以及一位隐藏在京中的高级内应??竟是礼部一名从六品主事,负责起草“明鉴大会”
礼仪流程,原计划在大会上突然晕倒,诬陷吸入“清瘴散”
毒气。
董桂花当机立断,将其秘密逮捕,并换上己方人员顶替职位。
第七日,天气转晴。
“明鉴大会”
进入最后筹备阶段。
工坊广场中央搭起巨型展棚,分为“毒炉揭露区”
、“良炉演示区”
、“医药验证区”
三大板块。
太医院派出三十名医官驻场,随时接受问询;兵部调拨五百精锐维持秩序;都察院特派御史全程监督,确保公正透明。
朱标亲笔撰写《告天下臣民书》,张贴于各大城门口:
>“朕知尔等有所惧,故不忍瞒。
今开此会,非为夸功,实为答疑。
煤可取暖,亦可伤人;政能利民,亦能误国。
唯公开方可释疑,唯透明才能立信。
望诸君亲临钟山,亲眼见,亲耳听,亲手触??然后,再做判断。”
民间反响空前热烈。
扬州、苏州、杭州等地已有士绅组团赴京观礼;应天府书院全体师生联名上书,请求列为首批参观团体;甚至连几位原本反对新政的致仕老臣,也表示愿到场见证。
唯有北平,一片死寂。
朱棣已半月未见姚广孝。
第八日深夜,董桂花独自登上钟山最高处的烽火台,取出那枚锈迹斑斑的铁牌,轻轻擦拭。
“北井通幽,龙脉有怨。”
他喃喃念着,忽然想起三十年前紫金矿塌方之夜,三百矿工被困地底,呼救声持续整整两天才彻底消失。
当时朝廷宣称是地质突变,可后来他在废墟深处发现了人为爆破痕迹,炸塌的是通往外界的唯一竖井。
而主持那次工程的,正是年仅二十岁的燕王朱棣,时任北平行省参赞军务。
“原来从那时起,你就已经开始杀人了。”
他望着北方星空,低声说道。
就在此时,远处山道传来脚步声。
清扬披着斗篷走来,手中提着一盏灯笼。
“你果然在这里。”
她说。
董桂花收起铁牌,笑了笑:“睡不着。”
“我也是。”
她递上一碗热汤,“明天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