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耳边传来熟悉的童声:
>“你也准备好了吗?”
她抬头,看见那个抱着破布娃娃的小女孩站在不远处微笑。
>“三百年前,我是第一个放进风罐的孩子。
>现在,你是第一百零九万两千三百一十五个。”
晓梦点头,轻声说:“我愿意。”
刹那间,她的身体泛起微光,与风罐遥相呼应。
一道新的声波脉冲自沙漠中心扩散,横跨大陆与海洋,唤醒所有沉睡的装置,修复受损的连接,重启中断的对话。
巴西雨林中,一位老萨满对着祖传骨笛吹奏哀歌,三十年未回应的祖先之灵终于回唱。
北欧小镇教堂钟楼,百年来锈死的铜钟无风自动,鸣响三声,纪念所有无声逝去的灵魂。
非洲沙漠部落的鼓语系统突然恢复活力,跨越数百公里传递同一句话:“我们听到了远方兄弟的呼唤。”
文明的耳朵,重新张开。
多年以后,考古学家在沙漠遗址发掘出一只破碎的陶罐,内壁残留着微弱能量波动。检测报告显示,其材料中含有微量人类骨灰成分,以及一段无法解码但持续循环的音频信号。
有人提议将其命名为“第一风罐”,建馆展览。
但一位年轻研究员悄悄把它带回实验室,洗净尘土,重新封膜,在月圆之夜置于窗台,凑近耳边低语:
>“你好,我是新来的。
>我不知道你经历了什么,
>但我想告诉你??
>现在,轮到我来听了。”
那一夜,全球所有风罐同时亮起。
语塔顶端,晶体球裂开的新缝隙中,缓缓升起一颗全新的光核,色泽温暖,脉动规律,宛如新生的心脏。
而在遥远星空中,阿禾的身影静静伫立,望着地球的方向,嘴角浮现一丝笑意。
她终于完成了使命。
不是拯救,不是统治,也不是启蒙。
她只是证明了一件事:
>**语言的意义,从来不在于说了什么,
>而在于是否有人,愿意为之停下脚步,认真聆听**。
风又起了。
带着孩子的歌声,老人的叹息,恋人的私语,战士的遗言,婴儿的第一声啼哭……
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看不见的暖流,环绕星球,奔向未知的宇宙深处。
也许有一天,外星文明会接收到这段信号。
他们会疑惑:这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
>“这是我们学会不再沉默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