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们发现没,季予时最近好像更冷了?”
“是啊,以前至少还会和今安说几句话,现在完全零交流。”
“是不是因为今安那个弟弟?看他天天黏着今安……”
“有可能,感觉季予时不太喜欢那个时忆……”
这些窃窃私语像细微的风,偶尔会飘进今安的耳朵里。他面上依旧平静,握着笔的手指却会不自觉地收紧。他不喜欢这种成为话题中心的感觉,更不喜欢自己和季予时之间这种莫名僵持的状态被旁人随意揣测。
时忆似乎也听到了些风声,他变得更加小心翼翼,在公共场合尽量克制着不表现得过于依赖今安,但那双总是追随着今安的眼睛,却泄露着他内心的不安。他像是在用这种方式确认自己的位置,确认自己没有被哥哥推开。
打破这种僵局的,是一周后公布的物理竞赛校内选拔通知。南临高中每年都会选派学生参加省级的物理竞赛,成绩优异者不仅能为学校争光,也对个人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通知贴在教学楼下的公告栏,立刻吸引了大量学生围观。今安和季予时,作为年级里物理学科的佼佼者,无疑是热门人选。
放学后,今安站在公告栏前,仔细阅读着选拔细则。时忆站在他身边,小声说:“哥哥,你肯定没问题的!”
今安的目光扫过参赛要求和推荐流程,没有作声。他能感觉到,身后不远处,季予时也站在那里。即使不回头,他也能感知到那道存在感极强的视线,冷静地、不带感情地落在同一张通知上。
竞争,似乎成了他们之间目前唯一剩下的、清晰明确的连接。
何老师很快找他们谈了话,鼓励他们积极准备,代表学校参赛。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投入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学校也会组织专门的辅导课。
第一次辅导课安排在周五晚上。小教室里只坐了不到十名选拔出来的学生,气氛严肃而专注。今安和季予时的座位隔了几个人,彼此没有任何交流。
讲课的是以严厉著称的物理竞赛教练郑老师。他节奏很快,题目难度也远超平常课堂。在讲解一道复杂的电磁学综合题时,他提出了一个非常规的解题思路,然后目光扫过台下:“有没有同学能阐述一下这个模型的关键受力分析点?”
教室里一片寂静,大多数学生还在消化题目信息。
今安垂眸看着草稿纸上的演算,眉头微蹙,他隐约抓住了关键,但还需要时间梳理。
就在这时,一个清冷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老师,关键点在于洛伦兹力不做功,但它是改变电荷运动方向,从而影响等效电流分布,进而影响自感电动势的核心。”季予时站了起来,声音平稳,条理清晰,直接将问题核心剖开,“常规思路容易忽略变化磁场对自身回路的影响,这个模型巧妙在利用了这一点。”
郑老师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点了点头:“季予时同学分析得很到位。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有补充?”他的目光似有意似无意地扫过今安。
所有人的视线,包括季予时那冷淡的、仿佛只是陈述客观事实的目光,都落在了今安身上。这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也是一种挑战。
今安抬起头,目光与季予时在空中短暂相接。那一瞬间,他仿佛看到了对方眼底深处一丝极淡的、近乎挑衅的微光。他深吸一口气,在郑老师鼓励的目光下,也站了起来。
“我同意季予时同学的观点。”他的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冷静,“补充一点,在计算最终的能量损耗时,需要特别注意涡旋电场的路径积分方向,它与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判定容易混淆,是这道题另一个潜在的失分点。”
他没有重复季予时的观点,而是从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切入,同样精准地命中了要害。
郑老师脸上的赞赏之色更浓:“很好!今安同学补充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你们两位的思路结合起来,这道题就完整了。坐下吧。”
两人同时坐下,教室里响起一阵细微的赞叹声。这一次短暂的交锋,没有言语上的冲突,甚至带着某种学术上的默契,但空气中弥漫的那种竞争的火药味,却比任何一次都要清晰。
接下来的辅导课,几乎成了他们两人无声的战场。郑老师抛出的难题,往往最后由他们两人从不同角度破解或补充。他们之间依然没有直接对话,但通过回答老师的问题,形成了一种奇异的、隔着几个座位的“交流”。每一次精准的分析,每一次简洁的补充,都像是一次无声的过招。
时忆坐在教室后排的旁听席,他并非参赛选手,但坚持要等今安,看着台上光芒四射的哥哥,眼中充满了崇拜,但当他看向与哥哥平分秋色、甚至隐隐有种针锋相对意味的季予时时,眼神又变得复杂起来。他隐约感觉到,哥哥和予时哥之间,那种他无法介入的、属于同一个世界的较量,正在以一种他无法理解的方式激烈地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