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落下,她将信纸轻轻叠成一艘小船,放入水中。
纸船浮在水面,缓缓前行,忽然间,井底泛起微光,一圈涟漪扩散开来,如同有人在深处轻轻应答。紧接着,蓝光升起,照亮整个庭院,草木皆染星辉。
水面浮现三行字:
>**念遥,桂花糕锅还在灶上**
>
>**我尝了一口,甜得很**
>
>**别担心,我一直看着你长大**
念遥惊喜地跳起来:“太祖奶奶回我了!真的回我了!”
小禾静静望着水面,眼角滑下一滴泪。她知道,这不是奇迹,而是延续。五十多年来,这口井从未真正沉默。每一次春分,每一缕风过,每一个孩子低头折纸的瞬间,都是回响的一部分。
夜幕降临,樱园灯火未明,唯有井口散发着柔和的蓝光。村民们陆续赶来,手中捧着信、画、录音笔、甚至一段编好的代码芯片??那是年轻一代写给先人的数字家书。
一位少年站在井边,低声说道:“爷爷,我做出第一个共鸣模拟程序了。它能在虚拟空间重现你的声音。我知道你不信这些,可我想听你说一句‘乖孙儿’……”
话音未落,水面波动,浮现一行字:
>**傻孩子,我的声音不在机器里,在你喊饿时我给你煮面的锅里,在你发烧时我守夜的椅子上,在你说‘我想你’的时候。**
少年怔住,随即蹲下痛哭。
这一夜,樱园成了光的海洋。三百座全球共鸣井同步闪烁,太空中的“双念星”亮度骤增,监测数据显示,“星茧”信号核心频率发生微妙变化,形成一段前所未有的波形图案??经解码后,竟是阿阮年轻时哼唱的一首民谣旋律。
科学家们震惊不已。更令人动容的是,这段旋律自动嵌入联合国和平宣言背景音轨,在次日国际会议上响起时,全场静默,许多外交官悄然拭泪。
而在这片宁静之中,小禾独自坐在藤椅上,手中摩挲着一本泛黄的手稿??那是她整理多年的《人间回响录?续篇》,记录了林昭离世后的六十年间,三代人如何守护这份信念。
她翻开最后一页,提笔写下新一则:
>**第七则:2141年春,念遥投书于井,得回应。
>是夜,全球共鸣井同现温情留言,星茧信号再现阿阮歌声。
>我终于确信,所谓科技,并非只为探知未知,更是为了证明那些被称作‘虚幻’的情感真实存在。
>这口井不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而是连接人心的桥。
>它告诉我们:死亡无法切断联系,遗忘才是真正的终结。
>只要还有人愿意说话,愿意倾听,愿意相信看不见的回应,
>那些离去的人,便仍在参与我们的生活。
>此书交付下一任执笔者??无论你是谁,请继续记录。
>因为每一个字,都是爱的证据。**
写罢,她合上书册,轻轻投入井中。
书页触水即化,如雪融般消散,点点荧光沉入深处,久久不灭。
良久,水面浮现四个字:
>**你在听吗**
小禾心头一颤。这不是以往那种安抚式的回应,而像是一次主动的呼唤,带着某种等待已久的期盼。
她俯身靠近井口,轻声说:“我在听,我一直都在听。”
话音刚落,整口井骤然亮起,蓝光冲天而起,竟在空中凝聚成一道人形轮廓??纤细、挺拔,披着旧式棉袄,发髻微乱,嘴角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