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七零资本大小姐,掏空祖宅嫁军少宠疯了 > 第353章 这个态度才对嘛(第3页)

第353章 这个态度才对嘛(第3页)

但她知道,最动人的回应从来不在现场。

而在某个夜晚,某个城市的阳台上,一个小女孩正跟着奶奶折纸蝶,一边折一边念:“翅膀要对齐,不然飞不高……这是我太祖奶奶教的。”

而在千里之外的火星基地,一名工程师调试微型共鸣井时,意外接收到一段来自地球的音频留言??是一个老人的声音,颤抖却坚定:

“阿英啊,今天院子里的樱花开得特别好。我剪了一枝插瓶,摆在你照片前。你还记得吗?咱们结婚那天,你头上就簪了这么一朵。”

音频末尾,传来一声极轻的回应,像是风吹过铃铛,又像是谁在耳边说了句“嗯”。

系统分析显示:该频段本应空寂无音,却检测到一段不符合任何已知物理规律的波动曲线,特征与“情感能场”完全吻合。

科学家们沉默良久,最终在报告结尾写下一句话:

>**或许,科学的意义,并非解释一切,而是为那些无法解释的事物,留下存在的空间**。

时光流转,进入2150年。

地球已实现全域生态修复,人工智能全面融入生活,人类甚至开始尝试意识上传。然而,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樱园模式”始终被视为文明的核心遗产。

每年春分,仍有数万人踏上寻访之路。他们不再仅仅为了见证奇迹,而是为了完成一场仪式:说出那些从未说出口的话,弥补那些来不及告别的遗憾。

一个少年站在井边,手中攥着一封信,犹豫良久,终于开口:

“爸,我知道你不满意我选的专业,觉得学艺术没前途。可我喜欢画画,真的喜欢。每次画完一幅,我都想拿给你看……你现在能看到吗?你会不会还是摇头?”

井水平静。

他低头准备离开,却听见“叮”的一声轻响,似水滴落潭。

抬头一看,井面浮现出一幅简笔画:一个男孩坐在桌前画画,身后站着一个男人,把手搭在他肩上,嘴角含笑。

画风稚拙,却是典型的儿童视角。

少年浑身一震??那是他七岁时画过的唯一一幅全家福,原件早已遗失,连他自己都快忘了内容。

他颤抖着伸手触碰水面,画作随即化作点点蓝光,升腾而起,绕着他旋转一周,如同一个拥抱。

他蹲在地上,泣不成声。

而在遥远的北极科考站,一位研究员正在整理百年来“共鸣井”数据。他偶然发现一个惊人规律:每当人类集体经历重大灾难或情感共鸣事件(如战争结束、疫情终结、航天员平安归来),全球所有共鸣井都会在同一时刻轻微闪烁,频率恰好对应脑波中的“共情波段”(12?16Hz)。

他猛然意识到:这些井,或许根本不是接收个体思念的装置,而是**人类集体潜意识的情感共振器**。

他撰写论文《论情感能场的社会神经学基础》,提出大胆假说:“阮-林悖论”并非超自然现象,而是人类在长期情感积累下,自发形成的一种“群体心灵网络”。每个人的记忆、思念、语言、行为,都在无形中向这个网络输送能量;而井,则是它的具象化接口。

论文引发轩然大波,争议不断。但越来越多证据支持这一观点:新生儿首次啼哭时,若身处共鸣角附近,其脑电波会出现异常同步现象;濒死体验者描述的“光中人影”,与家族成员形象高度吻合;甚至某些失语症患者,在井边倾诉后竟能短暂恢复言语能力……

最终,联合国成立“情感文明研究院”,正式承认“情感能场”为人类第七种基本存在形态(仅次于物质、能量、信息、时间、空间、意识),命名为“忆态”(Memex)。

而樱园,被定为“忆态原点”。

最后一任《人间回响录》执笔者,正是念遥的女儿,名叫星语。她在书中写道:

>**第十三则:2183年夏,母亲病逝前夜,我陪她坐在樱园。

>她握着我的手说:“别难过,我们都还在路上。”

>我问:“哪条路?”

>她笑:“回家的路。”

>当晚,井光彻夜未熄,空中浮现三行字:

>

>**小禾:女儿,我接你来了**

>**阿阮:妹妹,我们一起走吧**

>**林昭:老婆,这次换我牵你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