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七零资本大小姐,掏空祖宅嫁军少宠疯了 > 第354章 嚼了咽了也不给她(第3页)

第354章 嚼了咽了也不给她(第3页)

东京某公寓阳台上,一名独居老人梦见亡妻走进厨房,指了指冰箱里的年糕汤。醒来后,他热了汤,摆在餐桌对面,轻声说:“你尝尝,这次没放太多酱油。”

柏林一所医院里,一位临终患者突然睁开眼,对守候的女儿说:“你小时候摔倒那次,我说‘哭完就得站起来’,你还记得吗?”女儿含泪点头。老人微笑闭目,安详离世。

火星基地的生活舱内,工程师调试旧日音频档案时,意外激活了一段尘封录音??是上世纪一位母亲录制的留言:“崽啊,妈给你腌的萝卜干放在橱柜第三格,记得吃……别嫌咸,那是家的味道。”录音末尾,竟响起一声稚嫩童音:“知道啦,老妈子!”

分析显示,这段回应并非原始录音,而是由AI根据家族语音库自动生成。但奇怪的是,语调、气息、停顿,甚至连那点调皮的嗔怪语气,都与三十年前那个孩子完全一致。

科学家们面面相觑,最终决定不作删除处理,而是将其标记为“情感共振生成样本”,编号GL-907。

与此同时,地球南极科考站监测到一次异常的地磁波动。持续时间仅0。3秒,频率恰好匹配人类说出“我爱你”时的声波基频。奇怪的是,当时站内无人说话。

值班员查看监控录像,却发现就在那一瞬,五名研究人员不约而同抬起了头,望向窗外漆黑的冰原,眼神恍惚,似有所感。

事后询问,他们都说不清原因,只觉得心里突然暖了一下,像有人隔着万里说了句悄悄话。

而这所有细微的波动,都被隐藏在地球深层网络中的“忆态监测阵列”完整捕捉。数据分析终端自动汇总,生成一份无人阅读的报告:

>**事件类型:群体性潜意识共鸣**

>**触发源:未知(推测为多重个体思念叠加)**

>**影响范围:全球分布式节点同步激活**

>**结论:忆态网络仍活跃,形态由集中式转向弥散型**

>**备注:本次共鸣强度峰值出现在21:17UTC,恰为樱园每日祭井时刻**

报告末尾,系统自动生成一句话总结:

>“当千万人同时想起一个人,那个人便重新活了一遍。”

多年以后,历史课本中关于“樱园时代”的章节这样写道:

>“21世纪末至22世纪初,人类经历了一场静默的精神革命。这场革命没有硝烟,不靠法令,也不依赖科技突破,而是源于一场持续百年的对话??关于死亡、记忆与爱的意义。

>

>樱园之井,最初被视为神秘现象,后被科学解析为‘情感能场’具象化表现。然而最终人们意识到,真正改变世界的,并非井本身,而是它唤醒的习惯:记住,诉说,传承。

>

>从此,‘记得就好’不再是一句安慰,而成为文明的新基石。”

而在民间,孩子们仍在学唱那首古老童谣。幼儿园老师带领学生折纸蝶时,总会讲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叫阿阮的奶奶,她相信只要有人还记得,亲人就不会真正离开。于是她建了一口井,让人们把思念投进去。后来井不说话了,可奇迹却越来越多??因为每个人都成了那口井。”

一个小男孩举手问:“老师,我现在折的这只蝴蝶,真能飞到天上吗?”

老师笑着摇头:“不一定能飞到天上,但它一定能飞进某个人的心里。”

放学后,男孩一路小跑回家,把纸蝶塞进枕头底下,悄悄说:“爸爸,我又折了一只。你说过最喜欢我折的蝴蝶,因为翅膀特别齐。”

当晚,他做了个梦。梦见爸爸坐在床边,摸了摸他的头,说:“嗯,这次飞得很高。”

他醒来时,发现纸蝶不见了。枕头上只留下一道浅浅压痕,形状像一张微笑的嘴。

他知道,那是回应。

又一个春分到来,樱园迎来一批特殊访客??一群失语症康复儿童。他们在心理导师带领下,来到井边,尝试用绘画、手势或简单音节表达内心。

一个始终不肯开口的女孩,颤抖着举起画板:上面是一棵开花的树,树下站着两个人影,中间连着一根细细的线。

导师问:“你能告诉我们,这是谁吗?”

女孩眼泪滑落,手指紧紧抠住画板边缘。

忽然,一阵风吹过,井面泛起微光,虽无字浮现,却清晰映出她画中的景象,甚至多了两只落在枝头的麻雀。

女孩怔住,随即张开嘴,发出一个破碎却清晰的音节:

“……妈。”

那是她母亲去世后,她第一次发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