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是,咱们太守一日比一日瘦,累坏了。可惜我家没猪,只能送几筐新鲜鸡蛋去了……”
……
行人的只言片语传入车内,窈月既惊讶又感动:“他们……他们竟……”
“民心和军心是一体的,此战,”裴濯看着窈月渐渐湿润的眼睛,“必胜。”
窈月用力点头:“嗯,必胜。”
接下来的几天,窈月都和裴濯一起出门,将她那张桐陵地图补充得越来越完整。
窈月还带裴濯去了张家老宅,同他说了自己曾在里头被她娘亲掳走,怀疑桐陵地下有条连通抚南城的暗道,且出口就在宅院中。
裴濯与窈月在老宅中找寻了多时,包括院中那口最有嫌疑的井,但一无所获。
窈月本想直接问她爹,她爹在老宅中住了大半辈子,不可能毫不知情。可她爹这几日根本见不着人影,只偶尔送口信回来,告知备战进度如何。
而裴濯也越来越忙,白天要拖着未痊愈的腿与窈月在城中四处探查,晚上则要看并回复自四面八方的消息。有一回,窈月趁给裴濯送夜宵的时候,故意偷看了一眼他虚掩在手下的书信,虽然只瞟到了寥寥数字,但全是她不认得的文字。
她也不掩饰,直接摆出好学的学生模样,问裴濯是什么字。
裴濯只说是乌戎的文字,再多的就不肯明说了,让她去猜。
窈月瞪他,这节骨眼上跟乌戎来往,除了两面夹击岐国,让岐国腹背受敌,还能有其他的可能吗。可她更想知道的是,这些安排和谋划能让这场战事的胜算多几分?能让她爹活下来的几率大几分?
每每她因为担心张逊的安危而泫然欲泣时,裴濯都会将她揽进怀里,不出言劝慰,只将自己的心跳与她的心跳紧紧相贴。如他之前所言,分担着她的苦与痛。
一个寻常的夜里,辗转难眠的窈月被一声巨响惊得从床上滚落下来。
她惊魂未定地站起身,发现不仅地面都在震动,连原本漆黑一片的窗外也骤然亮了起来,像是燃起了熊熊的火光。
她顾不上穿鞋,踉跄地推开窗户,只见头顶的夜幕被一分为二,半边黑沉如渊,半边艳丽如血。
一阵裹挟着硝石味和血腥味的热风,从亮如白昼的远方席卷而来,吹乱了窈月的发梢和衣角。
开战了。
这是二十五年来,鄞国第一次主动向岐国出兵,而攻岐的主力竟是十年前曾遭岐人屠城的桐陵,举国震动,民心沸腾。
国子监的上百名监生们来到宫门前集体上书,要求朝廷给桐陵增派兵力。京城百姓纷纷自发地捐钱捐粮,组织着运往桐陵。甚至,有不少人跑到裴家门前,哭求着裴颐出山,重新掌兵,趁此机会收复失地。
京城和其他地方的支持声浪一时无法传递到桐陵,但桐陵此处的战事并非窈月一开始料想的独木难支。
虽然可用的兵力仅有桐陵一方,但临近的城池并没有作壁上观。有的发动成百上千的民夫,将夔水
从上游截断,让桐陵的将士们不用渡河,直接踏过干涸的河床,杀向抚南城。有的提供用之不竭的黑|火|药,将抚南城的城墙连夜炸成了豆腐渣,连围城的功夫都省了。
而此时的抚南城内也乱了起来,一支来历不明的势力接连暗杀了数名将领,并同时在城中四处散播战神大司马之所以多日未现身,是因为在雍京时触犯神灵而遭到诅咒,身染恶疾,不久于人世。一时间,抚南城中军心溃散,人心惶惶。
这场战争开始的快,结束的也很快。
当抚南城守将献城纳降的文书送来时,距离窈月半夜被炸醒,才过去了不到三日。
就在众人为战果欢喜,忙着安排给京城送喜讯时,一直沉默不语的窈月从角落里站出来,嗓音尖锐地问:“我爹呢?”
满屋欢呼声霎时一停,来报信的士兵小声回道:“有小股岐军北逃,据说是岐国大司马的残部,太守去追了……”
话音未落,窈月就如离弦之箭冲了出去,但尚未到门口,就被一阵扑鼻的香味迷晕,倒在了紧跟上来的裴濯怀里。
江柔收起洒药粉的手,看了看窈月,又看了看裴濯,犹豫道:“二公子,如何处……如何安排她?”
裴濯怜悯地看着怀中不省人事的少女,极轻地叹了一声:“一切按照计划行事。她,我来照顾。”
“是。”
窈月能清醒地感知到自己被裴濯抱起,被妥帖地安置在床上,自己的手被裴濯紧紧地握着,甚至还能听清裴濯对自己说的每一个字。
“抱歉,这是令尊与我早已商定好的。无论战事结果如何,不许任何人干预他的行动。即便是你,也不行。”
“令尊托我告诉你,他已向圣人请旨,准许日后你还能继续回国子监读书。他说,张家从未出过状元,但愿你可以当第一个。”
“令尊同我说的最后一句是,过去他未能陪你好好长大,未尽到父亲的责任,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后的路你无论是独自走,还是与旁人携手,他都会以此生全部的愧疚来祝你余生安乐……”
窈月的泪从眼角无声地渗出。
她又一次被抛下了。
她唯一的亲人也不要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