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萱洗净手,抓了一个到手里,吃惯陆记的豆沙馅,如今吃外头的便觉得少了点什么,许是馅料没放足的缘故。
“这糖放少了些,若是多加点糖会更好……”
陆琼咬一口团子,嘴边沾了一圈糯米粉,却说出相反的话:“我觉得正好,软糯香甜皆适宜。”
糯米做的团子容易吃腻,陆萱吃了一个便不肯再吃,倒是陆琼还比平日多吃上一个。
……
元日刚过,陆记便也重新开张,可依旧在节日氛围里,她们铺子便也应景,上新了浮元子、年糕、胶牙饧……
这日陆记正准备酿酒,做几坛子桃酒。
陆琼叫人运来酒坛,洗净内壁、擦干、晾在后门处。再叫陆萱一块选桃子,把外皮破损的、为成熟的挑出来,余下的便是甜度高的。
刚洗完桃子,陆萱便乘机偷了个桃儿,放在嘴里狠狠咬上一大口,汁水便顺着嘴边滋出来。
陆琼早已习惯,将余下的桃子去皮、去核、切成小块、捣碎,桃肉用纱布裹住,手一用劲,淡粉的汁水便顺流到纱布底部。
屋子里都是浓郁的桃子香,还未放酒曲,便先醉了人。
待放了酒曲,还加了熟糯米,这样一来酒味只会更醇厚,最后封顶,过上八九日便能酿好。
后来陆萱也不知去哪,只剩下陆琼在收尾。
“阿姐!有人来了……”陆萱忽然喘着气跑进来。
陆琼用湿布在酒坛外擦一圈,擦下不少溢出来的汁水:“来人你招待便是,叫我有何用?”
陆萱还没顺气,胸口起伏着:“她说是娘的妹妹……”
原身娘的妹妹?
陆琼没印象,可也不能放着不管,湿布随意一放,手里的水渍擦在围裙上,便匆匆出去。
墙边坐着一位娘子,看起来才过三十,年纪上倒也对得上。
许是经常在外劳作,皮肤有些粗糙,身上衣裳有些旧,不知穿了多久,至于长相……陆琼也看不太出,毕竟她对原身娘的记忆也不深。
见她来了,程娘也只是抬头看一眼,便继续埋头喝粥,还没吃下去又往嘴里塞一块饼。
陆琼只好再次打招呼,耐心询问:“你真是我娘的妹妹?”
程娘咽了一大口饼,差点噎着,陆萱也顺手递上一杯茶,是新泡的,正烫着,那句“小心烫”刚出口,程娘便一口闷下去,直接吐了出来。
她不停扇风,眼泪都要出来,叫陆琼她们看着揪心,这回倒是杨姐儿端来了凉水。
缓了缓,程娘才开口,只是舌头还有些不利索,倒也没有怪罪谁:“算是她妹妹,以前跟着一块到上元村去的。”
她只肯说到这,再多的却不肯开口,陆琼倒还好,跟原身的娘无多大感情。
可陆萱不同,这些年虽懂事不少,却时常会想起逝去的爹娘。不过时间一久,记忆也渐渐模糊,如今被重新翻出来,压在心底的情感便再也藏不住。
见她可怜,程娘也依旧铁石心肠,不肯再透露半个字:“人都不在了,说这些有何意义,还不若给我多吃几块饼。”
陆琼多问几句别的,才知道她如今还没找到住所,便将人安置在龙津桥的客栈。
回来路上,还恰好碰见施三娘,提着一壶屠苏酒,也不知是给谁的:“琼姐儿上哪去了?”
因藏着心事,陆琼只能勉强笑:“方才有亲人寻来,才将人安置好。”
第57章浮元子
施三娘有事要出门一趟,不好打扰,陆琼跟她闲聊几句便回陆记。
明日便是上元节,全汴京的食铺都在想尽法子招徕食客,把看家本领都拿出来。
陆记自是不例外,早已想好上元节要推出的新样式——浮元子。各种馅料都有,芝麻的、豆沙的、枣泥的,不过陆琼也觉得可惜,毕竟现下花生还未传入中原。
再说浮元子,也就是元宵、汤圆,追究起来,吃元宵的习俗还是从大宋传起,糯米粉包上各种馅料,便做成不同口味。
杨姐儿站在灶台旁,在锅里刷一层油,嗞嗞冒着热气,手一弯,碗里的芝麻便全都下锅里,油温过高,便噼里啪啦响,香味也从内散倒屋子外。
路过的行人皆抻长了脖子瞧,皱着鼻子,就想知道是谁家这般香!
陆琼见状也得意,毕竟陆记出品,全是上品!随后也忍不住笑着夸赞杨姐儿:“手艺愈发精湛,真怕哪家酒楼跑来挖我墙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