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能背锅就多背锅(第1页)

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能背锅就多背锅(第1页)

御前发生的事情,自然有无数眼睛盯着。

所以,冯京还未回去,宰执元老们,基本就都知道了。

“官家居然让冯当世来主持那条运河?”吕公著只是呵呵一笑,就不管了。

因为身体和精力的缘故,他已。。。

闽江水面如镜,倒映着初升的朝霞。那面青铜古镜沉入水底,并未激起惊涛骇浪,只一圈圈涟漪缓缓荡开,仿佛时间本身被轻轻拨动。渡口边几个早起打鱼的老汉忽然停了桨,怔怔望着水中??他们看见自己的倒影里,浮现出陌生的脸:一个穿粗布短衫的孩子,眼窝深陷,手里攥着半截炭笔,在石板上写“民为贵”三字;一位老塾师伏案疾书,墨迹未干,门外已传来锁链声;还有一名军中厨役,颤抖着将一勺黑糊倒入汤锅,锅底刻着“丙午年四月十一,用七岁女童脑髓三钱”。

“这是……啥?”一名渔夫喃喃。

话音未落,他猛然捂住胸口,像是被什么狠狠撞了一下。他张口欲呼,却吐出一团灰烬般的粉末,随风飘散成一行小字:“吾儿名唤阿保,生于兴化,死于凉州药炉。”

刹那间,整条江面泛起微光。不只是这一处渡口,从江南漕渠到河北旱道,自岭南瘴林至川陕栈桥,凡曾沉默之地,皆有人无端流泪、无端低语、无端记起本不该记得的事。有个在茶馆说书三十年的老盲人,某夜突然坐起,背诵出一篇从未听闻的策论,题为《论国之根本不在兵戈而在民心》,说到激愤处竟咳出血来,血中浮着焦黄纸屑,上面写着“庆历二十一年春闱落卷第三百四十二号”。

消息如野火燎原。百姓开始自发聚集,不再只是围观司直台前递状之人,而是彼此讲述那些突然涌上心头的记忆。有妇人哭诉自己祖母临终前反复念叨“井里还有纸”,她一直以为是疯言,如今才知那是莆田某口焚卷枯井的位置;有老兵酒后痛哭,说自己梦见年轻时亲手烧毁的一本兵制改革书,作者竟是他失散多年的兄长。

而最令人惊惧的是,这些记忆并非虚构,几乎每一条都能查证。柳莺儿组织数十名旧学官昼夜翻检残档,竟真找出数百份与梦境对应的销毁记录。更诡异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觉醒”,京城内外的井盖陆续震动,有些甚至自行掀开尺许,喷出带着墨臭的冷雾。御医署派人查看,发现雾中含有极细微的碳化纤维,经辨认,正是古代宣纸燃烧后的残留物。

耶律琚立于汴河畔,望着一艘运粮船缓缓驶过。船上士兵面色灰败,显然也服过“奋勇散”。他忽然抬手,将最后一枚玉牌投入河中。银丝断裂之声清脆如裂帛,随即,整个城市的地下水脉同时震颤。十三口井的镇魂铃虽已合一,但它们的力量并未消失,反而渗透进了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水流。

那一夜,全城万人同梦。

梦中,他们站在一座巨大宫殿之前,殿门匾额早已剥落,唯有柱上镌刻八个大字:“**是非有公理,功业无定评。**”

殿内无数书案排列如林,每张案上都放着一份未完成的奏章,墨迹犹湿。有人低头看去,发现自己正在执笔书写,内容竟是自己平生最想说却从未敢说的话??或揭发上司贪腐,或控诉家族压迫,或直言皇帝昏聩。而每当写完一句,空中便响起一声铃音,远处就有一口井喷出文字,如同雪片纷飞。

醒来后,许多人发现枕边多了一张纸,或是破布,或是木片,上面赫然写着梦中所书之文。有人吓得焚毁,可灰烬落地又复原;有人藏匿,可家中墙壁自动浮现相同字句;更有甚者,连家畜口中都吐出了写满控诉的布条。

朝廷终于无法再装聋作哑。

赵煦下令彻查“梦魇之异”,结果令他肝胆俱裂:参与调查的三十六名官员中,二十八人于次日呈交辞呈,附血书自陈罪行,包括受贿包庇、强征民女、纵容子侄杀人灭口等。剩下八人则集体失踪,数日后被人在城外乱坟岗发现,尸体围成一圈,每人手中握着一块刻字石板,拼在一起是一篇完整的《谏天子疏》,署名竟是十年前因言获罪被处死的御史沈怀恩。

“他……死了十年。”赵煦捧着石板,声音发抖,“为何还能写?”

无人能答。

唯有观星台上的老钦天监跪地叩首:“陛下,非是他写,是‘默井’开了。从前被压下去的声音,现在全回来了。”

与此同时,边关急报频传。原已被查封的“养童坊”遗址接连起火,火势诡异,水泼不灭,唯以百姓唾骂之声浇之,则焰渐弱。西夏遣使质问:“尔国小儿炼药,鬼哭连营,扰我边境安宁!”赵煦羞愧难当,只得亲赴太庙告罪,并依柳莺儿所请,正式下诏重建“言官司直”,设鸣冤鼓于宣德门外,凡击鼓者,不论身份,皆由独立言官受理,三日内必须立案。

然而,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五月十五,科举重开。此次考试废除一切避讳条例,明令考生可直斥时弊,策论题目即为:“若你是天子,当如何治此积病之国?”

试卷收齐后,主考官连夜批阅,却发现惊人一幕:三千七百余名考生中,竟有两千九百余人写下几乎相同的段落??

>“我昨夜梦见一口井,井中无数人执笔而立,对我说:你说出真相,我们便得安息。我不知那井在何处,但我知道,若我不说,它就会在我心里生根。”

更可怕的是,这些文章焚毁之后,灰烬竟不落地,反悬浮空中,组成巨大的“**真**”字,久久不散。

兵部尚书周延礼就是在那天夜里上吊的。尸体发现时,脚下没有凳子,脖子缠着的也不是绳索,而是一条由无数碎纸拼接而成的带子,纸上密密麻麻全是孩童笔迹,反复写着同一句话:“你还记得我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