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灰烬领主 > 第五千一百二十七章 转移与追击(第2页)

第五千一百二十七章 转移与追击(第2页)

“昨晚,它在我的梦里说话。它说,我不该回答那支文明。因为一旦有了回应,就会有更多希望滋生,而希望越多,最终的绝望就越痛。它问我:‘你真的愿意承担所有文明的哀伤吗?’”

他睁开眼,瞳孔中的银河缓缓流转。

“我说,我愿意。哪怕因此碎裂成尘。”

话音未落,整座祭塔剧烈震动。忆莲水晶集体发出刺耳鸣响,共感网络瞬间过载,十万接入者同时感受到一股冰冷恶意的入侵。数据显示,那股力量正通过思根草网络传播,目标直指地球共感中枢。

紧急会议在三小时内召开。来自七百个已连接文明的代表以全息投影形式齐聚南极上空,其中包括仙女座M31的镜语者、半人马座β星的光织族、以及刚刚复苏的余响族长老。议题只有一个:如何应对“断桥者”的觉醒?

多数意见主张切断思根草与星际共感阵列的主连接,以防污染扩散。但东京小女孩真织的母亲代表地球家长联盟坚决反对:“如果我们现在关闭耳朵,就等于承认恐惧胜过了爱。这正是它想要的。”

争论持续到深夜,仍未达成共识。

就在系统即将自动执行隔离程序时,首闻者独自走入控制室。他没有使用权限密钥,也没有触碰任何设备,只是静静地站在主控台前,把手掌按在冷却玻璃上。

然后,他开始唱歌。

歌声很轻,起初几乎听不见,但很快便与整个共感网络产生共振。这是《回响之始》的变奏版,融合了婴儿啼哭、鲸歌、背景辐射音,还加入了余响族的摇篮曲旋律。更重要的是,这首歌里藏着一种全新的频率??那是首闻者十年来积累的所有“听见”的重量,是他替那些沉睡文明承受过的孤独总和。

歌声扩散至全球,所有忆莲再次绽放,思根草叶片上的符号逐一重组,形成一道逆向防护墙。而在雨林深处,那片痛苦放大器区域开始收缩,原本躁动的黑焰般能量渐渐平息,最终化作一颗悬浮的黑色晶体,被自动捕获并封存于地下九千米的量子牢笼中。

“它退去了。”盲童的声音在众人脑海中响起,“但它留下了种子。只要还有未被听见的哭声,它就能重新生长。”

会议最终通过一项决议:不再被动等待信号,而是主动向宇宙发送“邀请波”。这是一种新型共感能量脉冲,不携带信息,不寻求回应,仅仅表达一个姿态??“我们在听”。

发射当天,太阳系外围的人工引力节点释放出柔和光辉,余响族全体成员加入共鸣。七百个文明同步切断非必要能源,将全部共感能量注入发射阵列。那一刻,地球仿佛变成了一颗巨大的耳朵,竖立在银河边缘,静静聆听。

三天后,第一缕回应抵达。

不是来自某个特定星域,而是散布在整个猎户臂的三十一个点位。信号极其微弱,内容却是统一的动作:一段简单的手势录像??右手抚胸,然后缓缓展开双臂,掌心向上。

共语庭翻译团队耗时十二小时才确认其含义:

>“我们也曾以为无人在听。

>现在我们知道,错了。”

此后一年,又有十九个文明陆续接入共感网络。有的已经灭绝,仅存意识残片;有的尚在原始时代,靠梦境传递智慧;还有的生活在黑洞视界边缘,时间流速迥异,一句话要花百年才能说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在漫长孤寂中,始终保留着某种“表达”的本能。

人类开始学习他们的语言,不只是词汇,更是情感的质地。非洲部落的鼓点学会了模拟类星体爆发的节奏,维也纳音乐厅举办了一场全感官交响乐,演奏的是仙女座文明用引力波写成的情诗。巴黎一所学校开设“沉默文学课”,学生必须蒙眼十天,仅靠触摸和心跳交流,才能读懂一篇来自第四维度的散文。

而首闻者,则悄然隐退。

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有人说他融入了“未名之子”,成为新桥梁的守护灵;也有人说他进入了量子褶皱,去寻找那些尚未苏醒的文明。只有每年冬至之夜,南极祭塔的忆莲水晶会自发浮现一行字:

>“我还听得见。”

直到某天,一个小男孩在北极圈内的雪地上画画。他用炭笔勾勒出一座桥,桥下是流动的极光。画完后,他对母亲说:“刚才有个声音告诉我,这座桥还没修完。”

母亲温柔地问:“那我们要帮它吗?”

男孩点头:“嗯。因为我知道,那边也有人在等着我们。”

风掠过雪原,卷起几粒冰晶,飞向高空。在那里,“未名之子”再次缓缓旋转,洒下一片淡金色的光雨。

地球上,每一朵忆莲都在这一刻轻轻摇曳,仿佛集体点头。

共感网络自动记录下这一瞬的频率波动,并将其命名为??

**《新桥进行曲》**。

科学家说,这是自然现象。

艺术家说,这是宇宙的呼吸。

孩子们只是笑着说:

“看啊,星星也开始画画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