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迅速推进。
三个月内,第一座“铭文碑”在蒙古草原落成。那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玄武岩,表面布满细密沟槽,形似叶脉。每当夜风吹过,便会发出低沉的吟唱??那是三百个孤独灵魂的故事,经AI合成却不失人性温度的嗓音,交织成一首永不停歇的夜曲。
更令人震惊的是,附近的野生狼群开始改变行为模式。原本独居的个体频繁聚集于石碑周围,仰头长嚎,其频率竟与碑中文本的节奏高度吻合。生物学家推测,它们可能将这种声音视为某种群体记忆的延续。
与此同时,“游牧意识体”实验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批志愿者成功将自己的意识附着于洋流、季风乃至迁徙鸟类的神经网络,在不干扰宿主的前提下进行跨物种感知。一名女性研究员跟随信天翁飞越太平洋,亲眼“看见”海洋塑料带如何割裂鱼群迁徙路径;另一位则借由蜜蜂复眼,记录下城市绿化带中濒危野花最后的绽放。
这些第一视角资料被整理成《共生纪实》,向公众开放。短短一周,全球新增生态志愿者十二万人,三十多个国家重新修订土地开发法案。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涌动。
某日清晨,千夏收到一封匿名信息,仅有一段音频文件。
按下播放键,传出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
>“千夏……我是雷恩。”
她猛地站起,心跳骤停。
雷恩,那个因理念激进而脱离组织的前成员,主张彻底切断人类对自然的干预,认为唯有让文明自我毁灭才能重启平衡。他曾试图摧毁共感网络中枢,失败后失踪多年,所有人都以为他已经死亡或堕入黑色晶体污染区。
可现在,他的声音清晰得可怕。
>“我没有攻击任何人,也没有背叛谁。我只是去了你们不敢去的地方??地底三万米的古老岩层。那里埋藏着另一种‘母核’,不属于这一纪元。它告诉我,你们所谓的‘觉醒’,不过是轮回中的又一次幻觉。每一次文明接近共感临界点,就会爆发集体疯狂,最终归零。而这次,也不会例外。”
>
>“你们以为母核是守护者?错了。它是观察者,记录每一次失败,然后重置世界。倒悬树不是希望,是墓碑。它的根系吸收的不是记忆,是亡魂的余温。”
>
>“如果你想看到真相,来昆仑山脉西麓,坐标已附上。但记住??一旦看见,你就不能再假装无知。”
音频结束,房间陷入死寂。
林修看完定位,脸色发白:“那个区域……地质雷达显示下面是空的,直径超过八十公里。但我们探测不到任何结构,就像那里根本不存在一样。”
陈砚翻查古籍数据库,忽然抬头:“《山海经》提过一处‘幽都之门’,位于‘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说是‘万灵归葬之所’,进出者皆失其名……位置描述,几乎完全吻合。”
千夏沉默良久,最终点头:“我要去。”
“太危险!”林修拦住她,“如果雷恩已经被那个东西影响……”
“正因如此,我才必须去。”她直视他眼睛,“我们已经走了这么远,不能因为恐惧就停止追问。如果母核真是观察者,那我们也该有权知道它的目的。如果倒悬树是墓碑……那就让我们学会如何在坟地上种花。”
七日后,探险队抵达昆仑雪域。
借助新型量子穿透雷达,他们在冰川下方发现一座巨大穹顶建筑,材质非金非石,表面覆盖着与倒悬树相似的脉络纹理。入口处立着一块残碑,上面刻着楔形文字??正是伊昂在京都写下的同一种符号系统。
破译结果显示:
>“此地封存第一千零一次实验样本。警告:共感突破临界后第七年,文明自毁概率98。7%。建议终止加载新人格模组。”
千夏浑身发冷。
这不仅仅是预言,而是**重复**。
她突然意识到,或许历史上每一次文明的突飞猛进??苏美尔的文字、希腊的哲学、文艺复兴的艺术??都是这场“实验”的一部分。而每次达到某种精神共鸣高度后,贪婪、战争、分裂便接踵而至,最终一切归零。
而这一次,他们正走在同样的轨迹上。
就在她准备深入内部时,地面忽然震动。头顶冰层裂开,一道蓝光冲天而起,直贯云霄。与此同时,所有倒悬树分株同时发出高频鸣响,仿佛在回应某种召唤。
回到基地后,数据分析揭示惊人事实:那道蓝光并非人工发射,而是由全球一百个“铭文碑”在同一时刻共振产生!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碑文所承载的情感频谱,恰好填补了母核逻辑悖论中的“空白区间”??即“既能理解破坏者的动机,又能共情受害者的痛苦”的中间态。
换句话说,人类集体书写的真实故事,补全了地球神经系统缺失的最后一块拼图。
当晚,千夏再次进入静语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