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天唐锦绣 > 第二二零伍章 势如破竹(第2页)

第二二零伍章 势如破竹(第2页)

消息传出,举国震动。

民间“寻音队”更加活跃,短短月余,便发掘出四十七处隐秘遗迹:有埋藏千年的竹简,记载某朝篡位真相;有地下石室,内藏数百具戴镣铐的骸骨,胸前挂铃刻字:“吾名李承业,因谏言被诛,族灭。”;更有甚者,在终南山一处废弃道观中,发现一口封印铜棺,棺盖刻着八个大字:“言者有罪,听者不死。”

阿禾亲赴现场,开棺验视。

棺中并无尸骨,唯有一具断裂的玉箫,箫管内塞着一卷丝帛,上书一首绝命诗:

>“我舌虽断,声未绝,

>血化清音绕宫阙。

>若有一人肯倾听,

>千年孤魂亦解脱。”

经查,此人正是高宗年间著名谏臣裴元度,因直言武后专权,被割舌后活埋。其家族自此噤声百年,子孙皆改姓避祸。

阿禾将玉箫带回秦岭,置于听心台中央。当晚子时,她召集百名倾听者围坛而坐,手持梦铃,齐奏《听心引》。

乐声起,天地骤暗。

地面裂开一线幽光,一股无形之力托起玉箫,使其悬浮空中,自行吹响。那声音不成调,却是最原始的呜咽,像极了一个无法说话的灵魂,在用最后的气息呐喊。

众人泪流满面,齐声低诵:“对不起,我们现在才听见你。”

翌日清晨,全国各地同时发生异象:

长安朱雀大街石板下涌出红色泉水,经查验含有微量血液成分,疑似古代刑场残留;

洛阳明堂屋顶瓦片无故翻转,背面竟浮现无数细小刻痕,拼合后是一篇万言谏书,作者正是裴元度;

更奇的是,皇宫藏书阁中一本《贞观政要》突然自燃,灰烬落地竟组成一行字:“有些功绩,不该用沉默换来。”

朝廷陷入空前动荡。

保守派大臣联名上书,请求禁止梦铃传播,称“妖言惑众,动摇国本”。

激进派则主张彻查历代积案,甚至提议废除“帝王谥号制度”,认为许多美谥背后藏着血腥。

皇帝左右为难,再度登临秦岭。

这一次,他不再问政,只问一句:“若所有真相都揭开,百姓会不会恨我?”

阿禾摇头:“陛下,百姓不怕真相,只怕无人愿意听见。您若选择继续掩埋,他们才会真正失望。”

皇帝长叹:“可我祖辈所为,未必皆善。若一一曝光,岂非动摇社稷根基?”

“社稷之基不在谎言,而在信义。”阿禾平静道,“您今日若敢听,明日便得民心。历史不会因遮蔽而消失,只会因直面而终结。”

皇帝久久伫立山崖,望着云海翻腾,忽然转身,摘下腰间御佩,投入深渊。

“从今往后,我不再是评判者,”他说,“我要做一个倾听者。”

回宫之后,他颁布史上最为震撼的诏书??《罪己听心诏》:

>“朕承天命,居九重之上,然耳目闭塞,未能体察民间疾苦。今知历代先帝亦多有过失,或诛忠臣,或掩灾情,或纵权贵欺压良善。朕虽未亲历,然承其统绪,当共其责。特设‘忏悔坛’于太极殿前,每月初一,开放百官百姓登台陈情,无论言语激烈与否,皆不得治罪。若有隐瞒旧案者,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诏书一出,天下哗然。

起初无人敢信,直到第一位老人登上忏悔坛,痛哭控诉其父因写诗获罪、全家流放二十年的经历。他声泪俱下,台下万人静听。讲毕,侍卫未动,皇帝亲自赐茶慰劳。

自此,登坛者络绎不绝。

有人揭露某地官员多年贪腐致民变却被镇压;有人出示祖传地契,证明祖产被强占百年;更有女子携幼子登台,称其夫因研究梦铃被秘密拘捕,至今下落不明。

每一桩陈述,都被记录在册,送入新建的“心史馆”。馆中不分贵贱,不论真假,一律归档编号,供后人查阅。甚至连匿名投稿也被接受,只需附一枚梦铃碎片作为凭证。

三年过去,心史馆藏卷已达十万三千七百余件,其中三分之一已被证实属实,引发数十起平反案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