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到了佛隐寺,其当众质问契此:“若屠夫诵经可成佛,岂非践踏修行苦功?”
游方僧的声音洪亮,吸引了众多僧人和香客的目光。
大家纷纷围拢过来,想要听听契此如何回应。
契此取寺前污泥涂于白绢,以清水泼之,
泥中竟显莲花纹路,答曰:“净从浊出,佛性不择根器。”
游方僧默然离去,三日后折返皈依,在佛隐寺待至圆寂。
因为此事,佛隐寺便是再度出名。
毕竟这游方僧并非是普通的和尚,而是以为赫赫有名的大师。
诸多名寺古刹中的大师级人物,皆是游方僧的弟子。
其不过是因为过惯了四处流浪的日子,方才选择一直在外漂流。
事毕了,契此开始再度注解经文。
他开始思考一些更为深奥的问题,如“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
尽管他有无数神通威能,但对于此却是依旧不解。
未过多久,因契此之名,
前来求教的不止是有僧人,还有俗世之人。
山下有一孩童不知晓沾染了什么怪病,高烧不退,气息微弱。
其父母四处求医,却都不见成效,
无奈之下,他们便是听闻了契此“真佛”的名头,便上了山到了佛隐寺来。
契此虽说不懂医理,但是他却有山宝。
山宝不仅仅能够归化万物,也能够洞察万物,下到微尘粒子,大到摩诃世界。
契此观此孩童,便赠其院中野菊一朵,嘱“捣汁敷额”。
父母携孩童下山,三日后孩童退热,百姓始称契此为“救世佛”。
此后,佛隐寺内便常有百姓出入,只为契此大师出手救人。
契此也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近近三月便救下病人以千计。
本就香火不断的佛隐寺,每日更是变得香客络绎不绝。
他们往往皆是身患病痛,来此为求见契此大师一面。
不过契此在见多了人后,也不是什么人都会去救。
他有三不救原则,一不救垂死之人,因其命数天定;
二不救无自救之心者,既是自己都不想活了,那还救他作甚?
三不救生活可自理者,病痛既是不会影响生活,契此也自是不理会。
不过即便是如此,佛隐寺的门槛也是每日都快被踏破。
香客们涌入佛隐寺后,斋房和讲经堂便成了最热闹的地方。
因为契此大师,通常便只会出现在这两处地方。
至于藏经阁乃是佛隐寺重地,非出家之人不可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