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求求了,快回家练琴吧 > 558 重逢的第二乐章 黑与白中(第2页)

558 重逢的第二乐章 黑与白中(第2页)

先是雨声,接着是桶盖被敲击的节奏,然后是一个女孩断续的哭泣,夹杂着口哨声切入。随后,吉他响起,人声低语,争论、道歉、笑声交织其中。最后,是他们在礼堂合奏的那一段未完成之曲,在晨光中缓缓流淌。

全场寂静。

“这不是作品。”舒伯特说,“这是过程。是我们六个人,加上你们所有人,一起活过的十一天。”

台下有人抹泪,有人低头记录,也有人闭目聆听,如同接受一次精神洗礼。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站起来提问,他是第一届夏令营的组织者之一,如今已退休多年。

“你们有没有想过,也许真正的巴赫,并不在乐谱里?”

全场屏息。

舒伯特点头:“我想过了。真正的巴赫,或许从来就不在乎我们能不能复现他的技法。他在乎的是,我们敢不敢像他那样,在宗教压迫、家庭悲剧、失明痛苦之中,依然坚持写下复杂的对位??因为那代表一种信念:即使世界混乱不堪,人心仍能构建秩序;即使身处黑暗,也能用声音照亮彼此。”

老人久久凝视着他,最终深深鞠了一躬。

论坛结束后,七组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一份加密文件。解码后,竟是第一届《回声》项目的完整乐谱与录音母带。发送者只留下一句话:

>“交给你们了。别让它再死一次。”

他们决定将这份遗产公开,作为下一届共创营的启动素材。同时发起一项名为“裂痕计划”的长期项目:收集全球各地普通人因音乐获得治愈的真实故事,将其转化为新的复调创作素材。

消息传出后,反响远超预期。有越南乡村教师上传学生用竹筒打击节奏的录音;有伦敦地铁站盲人歌手演唱自己写的赋格片段;甚至有一位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家属分享父亲在病情晚期突然清晰哼唱出童年学会的巴赫咏叹调的音频。

每一份投稿都被认真对待,标注来源,融入后续创作。

三个月后,舒伯特接到母亲电话。

“你爸留下的那架老钢琴,修好了。”她说,“调音师说,虽然很多零件老化,但骨架还在,音色反而比年轻时更温润。”

他赶回老家,推开门的瞬间怔住了。

那架曾被他视为枷锁的三角钢琴,如今静静立在客厅中央,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漆面上,映出岁月打磨后的光泽。母亲坐在琴凳上,正笨拙地弹着一首简单的练习曲??是他小时候最爱听的《小步舞曲》。

“我报名了成人钢琴班。”她笑着说,“老师说我起步太晚,可能永远达不到专业水准。我说没关系,我只是想试试,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首曲子弹完。”

舒伯特蹲在她身边,握住她的手,一起按下最后一个和弦。

那天晚上,他梦见自己回到了七岁那年。

父亲严厉地指着乐谱:“错了一个音,重来。”

小小的他咬着嘴唇,手指僵硬地抬起又落下。

可这一次,梦中的他忽然抬起头,大声说:“我不想只弹对的音!我想弹难过的音!想弹开心的音!想弹生气的音!哪怕跑调,那也是我的音!”

父亲愣住了。

然后,令人震惊的是,他松开了手中的戒尺,轻轻抱住儿子。

“对不起。”他说,“我一直以为,逼你练琴是为了让你自由。可原来,是我把你关进了笼子。”

梦醒时,窗外星河璀璨。

他打开电脑,写下一封邮件给唐老:

>您好。

>

>我们找到了第一届《回声》的原始资料。我们也明白了您当年为何要毁掉那把琴。

>

>不是因为愤怒,而是因为痛惜。

>

>痛惜那么多才华被规则碾碎,痛惜那么多真心被分数掩盖,痛惜那么多本该共鸣的灵魂,最终彼此敌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