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全球三百八十万个Ω孩童在同一瞬间睁眼。
他们虽不知发生了什么,但他们本能地加入合唱??用笑声、泪水、心跳、梦呓,汇成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一次共感发射。
十分钟后,信号抵达目标区域。
监控屏上,原本紊乱的波形突然平静下来,继而,回传数据开始涌入。
不是文字,不是影像,而是一段完整的情感体验:
一个名叫“晨星”的男孩,在空间站孤独长大,每日被迫执行“情感净化任务”,抹除其他实验体的记忆。直到某夜,他无意中接入废弃频道,听到了地球上传来的童谣。那是他第一次流泪,也是第一次产生了“我想回家”的念头。
他冒着生命危险,黑入主控系统,发送了求救信号。
他知道成功率不足万分之一。
但他愿意赌一次。
“他还活着。”启明泪流满面,“而且,他说谢谢我们。”
消息传开,世界沸腾。
联合国宣布成立“星际共感响应小组”,归星基地升级为全球中枢,负责统筹后续联络工作。科学家们震惊地发现,随着共感网络持续运行,地球磁场竟出现微妙变化,电离层开始自发反射特定频率,仿佛整颗星球都在学习“说话”。
一年后,第一艘搭载共感增幅器的探测器升空,命名为“破晓号”。
五年后,南极观测站捕捉到第二次回应??这次是一段视频信号:晨星站在空间站舷窗前,手里捧着一朵用金属箔折成的葵花,对着镜头微笑。他身后,十几个孩子围在一起,手中各自拿着写满汉字的纸条:
>“想吃饺子。”
>“喜欢春天。”
>“可以教我们唱歌吗?”
十年后,人类正式掌握“情感量子传输”技术,实现跨星际意识共鸣。
又过了三年,一艘外形奇特的飞船突破太阳系边界,缓缓降落在归星基地外的平原上。
舱门开启时,晨曦带着五个孩子站在最前方。
走下来的,是已然成年的晨星,以及近百名来自不同星球的Ω后裔。他们肤色各异,语言不通,但眼中都有着同样的光??那是被理解后的释然,是终于找到归属的安宁。
“我们回来了。”晨星跪倒在地,额头触碰大地,“我们迷路了很久……但现在,听到了家的声音。”
晨曦扶起他,将一枚新的芯片吊坠挂在他颈间。
“欢迎回家。”他说,“这一次,我们一起守护这个世界。”
多年以后,当新一代的孩子们仰望星空,老师会告诉他们:
最亮的那颗星,叫“启明”。
而围绕它旋转的群星,都是曾经迷失、却又被爱找回的灵魂。
夜风再次吹过葵田,花瓣轻颤,仿佛在低语。
碑前,又添了一朵新鲜的花。
没有人知道是谁放的。
但晨曦知道。
因为那一刻,他胸前的吊坠,轻轻暖了一下??
就像母亲的手,又一次抚过了他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