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初,深圳东科总部大楼顶层。
蒋滔站在落地窗前,俯瞰整座城市。远处海天相接,朝阳初升,光芒洒在无数高楼玻璃幕墙上,宛如星辰坠落人间。
手机震动。
是陈国栋发来的短信:
【我住院了。肺癌晚期。
不想治了。
但我想见你最后一面。
地址:北京协和医院3号楼8层东区。】
蒋滔立刻订了最近一班航班。
当他赶到病房时,陈国栋已瘦得脱形,躺在病床上,呼吸微弱。床头放着一本破旧的笔记本,封面写着“昆仑Ⅱ:构想”。
“你来了。”老人睁开眼,笑了笑,“我没几天了,但心里踏实。看到你们把这条路走通了,比我活着还高兴。”
蒋滔握住他的手,哽咽难言。
“听着。”陈国栋费力地抬起另一只手,指向那本笔记,“这里面有个想法,我一直没敢做。我想做一个完全脱离x86和ARM架构的操作系统,从指令集开始自研,彻底摆脱芯片束缚。我知道很难,也许这辈子看不到结果……但你要记住,真正的自主,不是换个壳,而是换骨。”
蒋滔重重点头:“我会继续。”
“好。”陈国栋闭上眼,嘴角带着笑,“替我看看,那片星空……是不是更亮了些。”
三天后,陈国栋逝世,享年八十九岁。
国家追授“卓越科技贡献勋章”,全国百余所高校举行追思会。人民日报发表长文《一位沉默者的丰碑》,称其为“中国IT史上最不该被遗忘的名字”。
而就在葬礼当天,东科内部启动一项绝密项目,代号:“盘古”。
目标:基于RISC-V架构,打造全栈自研的国产操作系统与芯片协同体系。
蒋滔任总设计师。
他在项目启动会上说的第一句话是:
“今天我们不做追赶者,也不做挑战者。我们要做规则的制定者。”
---
多年以后,当第一颗搭载“盘古”系统的国产超算“天河-X”成功运行时,人们在系统启动日志中发现了一段隐藏彩蛋:
【本系统献给所有相信‘可以’的人。
特别致敬:陈国栋、周志明、李东陵,以及千千万万未曾留名的开发者。
鸿蒙初辟,星火不灭。
路在脚下,光在前方。】
那一刻,无数屏幕前的程序员默默摘下口罩,望向窗外。
星辰依旧浩瀚,而他们,正亲手点亮新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