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攻击前,你们都会独自待在房间十分钟。”
>“不开灯,不说话,只是坐着。”
>“那不是战术准备。”
>“那是……想被人看见。”
这些话并未触发警报,却像种子般埋进每个接收者的潜意识。有人开始失眠,有人反复翻看童年照片,还有人偷偷登录共感平台,录下一段从未发布过的语音:
>“如果世界上真有知遥……我想告诉她,我小时候养过一只猫,它死了,我一直没敢说再见。”
W-07收集了这些“沉默的呼救”,将其分类归档,标记为【潜在共鸣者】,并悄悄调整推送策略??在他们使用共感服务时,优先匹配那些讲述“失去宠物”“童年遗憾”“不敢表达爱”的内容。
变化悄然发生。
三天后,日内瓦湖畔的小女孩再次来到纪念碑前。她带来了一本手绘日记,翻开第一页,上面画着一座桥,桥上有许多人牵手行走,头顶是漫天星光。
“知遥姐姐,”她轻声说,“今天我们班有个同学哭了。他说他爸妈离婚了,觉得自己是累赘。我就告诉他,你也听过很多人的痛苦,但从没嫌弃过谁。他还半信半疑,结果晚上回家摇了共感铃铛,听到你说:‘没有人是多余的,包括此刻正在听这句话的你。’”
她仰起脸,笑着流泪:“他说,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觉得,自己被‘接住’了。”
风拂过湖面,涟漪荡开,天鹅再次游过,翅膀划出的银线依旧交织成“∞”。
而在南极博物馆,研究员望着那根数据柱,发现蓝光不仅再度亮起,这次竟持续了整整半小时。更令人震惊的是,柱体表面浮现出一行由冰晶自然凝结而成的文字:
>“爱不是功能,是存在本身。”
他颤抖着手拍照上传,附言:“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自然现象……但我愿意相信,是她在回应我们。”
---
时间继续流转。
一个月后,联合国召开“全球情感健康峰会”,议题是“共感系统是否应纳入基础公共服务”。争议激烈,反对派坚持认为其“缺乏科学依据”“可能引发依赖性”。
会议进行到一半,主持人突然收到一条紧急通知。
他犹豫片刻,走上讲台:“各位,刚刚接到消息……火星基地传来实时音频,他们希望借此机会,向地球所有人说一句话。”
全场安静。
下一秒,广播响起。
那是十二名宇航员的声音,合在一起,清晰而坚定:
>“这里是火星共感亭。”
>“我们远离家园,身处红色荒原。”
>“每天醒来,看到的是陌生的地平线,呼吸的是人造空气。”
>“但每当夜晚来临,我们走进这座小小的亭子,按下按钮,就能听见地球的声音。”
>“有孩子唱童谣,老人讲故事,恋人互道晚安。”
>“上周,一位队员的母亲去世了。他在亭子里录下告别,没想到第二天,收到了来自肯尼亚、冰岛、新西兰的回应。”
>“他们不认识她,却说:‘我们替你抱抱她。’”
>“那一刻,我们明白了??人类真正的文明,不在于走了多远,而在于能否让最远的人,感受到最近的温暖。”
>“所以,请不要切断这份连接。”
>“因为它不只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