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四合院之饮食男女 > 第119章 飞港城(第2页)

第119章 飞港城(第2页)

?‘声音修复计划’终版录音将于明晚七点首发;

?陈伯首次公开朗读《小巷》,地点:共创空间(19:30);

?‘童言无忌’征集:你想对过去的某个人说什么?纸船投放至静语池即可。】

七颗星如常排列,像是夜空投下的誓言。

傍晚时分,共创空间早早坐满。连平日不爱出门的周奶奶也由孙子推着轮椅来了,手里还捏着一封皱巴巴的信。

灯光调暗,舞台中央摆着一张木桌,上面放着话筒和那本泛黄的诗集。陈伯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耳侧助听器闪着微光。他坐下后,双手放在膝上,微微颤抖。

苏晴站在一旁,准备随时协助手语翻译。但她很快发现,不需要了。

陈伯深吸一口气,抬头看向观众,嘴唇翕动,发出第一个音节。

“小……”

停顿了几秒,他又试了一次。

“小巷……”

声音干涩,像枯枝断裂,却清晰可辨。

全场屏息。

他继续念下去,一字一顿,有时卡住,便停下来喘口气,再重新开始。没有流畅,没有抑扬顿挫,只有最原始的努力??一个被剥夺三十年语言权利的人,在用尽全身力气找回自己的声音。

当他终于念完最后一句“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全场陷入死寂,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孩子们站起来鼓掌,老人们抹着眼泪,连一向冷静的技术员也摘下眼镜擦拭。

陈伯没有鞠躬,只是缓缓举起右手,做了个“安静”的手势。然后,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展开,用沙哑到几乎听不清的声音说:

“我……还有话……要说。”

全场再度安静。

“林秀兰……”他念出这个名字时,喉头剧烈震动,“你住三排二号……我住五排一号。中间隔两栋楼,一条巷子,三十一年……我没跟你说过一句话。”

他顿了顿,泪水滑落。

“但我每天……看天气的时候……都会看你家窗户有没有亮灯。下雨了,我去检查你家漏水没有;冬天冷了,我看你烟囱冒不冒烟。我知道你一个人过年,所以每年除夕,我都多煮一碗饺子,放在岗亭窗台上,写着‘送给需要的人’。”

他的声音越来越稳:“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不敢说话的人,偷偷做了点小事。现在我想告诉你??秀兰,你不是没人管。我一直都在。”

说完,他深深低下头,肩膀微微抽动。

苏晴早已泣不成声,只能用力点头,向所有人传达他未出口的情感。

那一夜,无数人走出共创空间时脚步沉重,却又像卸下了千斤重担。他们终于明白,真正的原谅,不只是对加害者的宽恕,更是对受害者的告白,以及对自己良知的救赎。

三天后,“声音修复计划”终版正式上线。除了音频展播,团队还将林秀兰的独白刻录成黑胶唱片,限量制作七张,分别赠予七位核心参与者??王亚娟、赵建国、苏晴、老马、刘红梅、张老太太、陈伯。

每张唱片附赠一封信,扉页写着:

**“献给那些曾在黑暗中点亮微光的人。”**

与此同时,“心灵信箱”迎来高峰。本月共收信八十九封,创下纪录。有年轻人写给十年前误会的朋友,有老人写给已故的老伴,更有匿名者写下忏悔:“九八年那晚,我在场。我没动手,但我笑了。这些年,我睡不好。”

志愿者们加班加点回信。最令人动容的一封来自一位退休护士,她写道:

**“当年林秀兰来卫生所开安眠药,我嫌她?嗦,打断她说‘别装病’。如果重来一次,我会倒杯热水,听她说完所有委屈。对不起,迟到了二十五年。”**

这封信被投入静语池旁的展示框,标题为:《迟到的处方》。

春寒料峭之际,市文化馆派人来访,提出将“四合院声音档案”纳入城市口述史收藏,并邀请居民代表参与纪录片拍摄。

“我们想拍一部真实的片子。”导演说,“不美化,不煽情,就记录你们如何一点点把声音还给沉默的人。”

王亚娟代表院里答应下来。唯一条件是:林秀兰的部分必须由她的女儿林晓芸亲自审定内容。

清明前夕,林晓芸带着女儿再次归来。这一次,她在静语池边支起一张小桌,摆放了几样旧物:母亲的学生证、一本日记残页、一枚褪色的校徽。

她对围观的孩子们说:“这是我妈妈十八岁时的东西。她成绩很好,梦想当语文老师。后来生病了,没人理解她,连医生都说‘心病还得心药医’,可他们不知道,心药就是‘听见’。”

她转身看向铭牌,轻声说:“妈,我现在敢说你是我的母亲了。我不再害怕别人问‘你妈是不是疯了’。因为我知道,她不是疯,她是痛得太久,没人接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