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我有十万亿舔狗金 > 1686 第二更求月票(第2页)

1686 第二更求月票(第2页)

最后一架纸飞机落在江辰脚边。他捡起来展开,上面写着:“谢谢你没有因为我脏而躲开。”

他抬起头,看见那个写信的女孩正盯着他,眼里含泪。他弯腰拾起笔,在纸上重新写下一句话,叠好,用力掷回给她。

她打开,看到的是:“你不是脏,你是痛。而痛过还能写下这句话的人,已经很勇敢。”

那天下午,江辰接到了教育部特派专员的电话。对方语气郑重:“‘生命对话课’试点成效远超预期。但我们也收到一些反对意见,主要来自部分传统教育团体,认为这类课程‘煽情过度’‘削弱纪律意识’,甚至有人联名举报你利用心理干预进行‘思想渗透’。”

江辰笑了笑,“那您觉得呢?”

“我觉得,”对方顿了顿,“一个能让学生主动交出藏了三年的抗抑郁药瓶的课堂,不该被叫作‘煽情’。我们决定扩大试点范围,同时为你申请国家级心理健康创新奖。”

挂断电话后,江辰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渐暗的天空。他知道,每一次进步背后,总有阴影试图反扑。就像“静默公社”虽已解散,但类似组织仍在暗处改头换面;就像网络上仍有无数伪装成“正能量导师”的情感操控者,打着“坚强一点”“别太矫情”的旗号,把求助者推向更深的孤独。

但他也清楚,真正的抵抗,从来不是对抗,而是照亮。

傍晚回家途中,他顺路去了趟社区图书馆。那里有个小型展览正在展出“微光计划”一年来的成果:上千封手写信原件、孩子们绘制的“情绪地图”、一段段匿名录音转录的文字稿。展板中央贴着一张放大的截图??正是那条悬崖边少女收到的三条语音留言。

一位老太太站在展板前久久未动。江辰认出她是之前媒体报道过的母亲,儿子因抑郁症跳楼身亡,后来加入“失独家长倾听小组”,每周为陌生人朗读诗歌。

“您来了。”江辰轻声打招呼。

老太太转过身,眼中有泪光:“我今天读了首诗给他,叫《如果我能再抱你一次》。结束后,有个年轻人跑来找我,说他听了录音,连夜写了封信给他五年没联系的父亲……他说,是你做的事,让我们这些破碎的人,还能帮别人拼回去一点。”

江辰摇头:“不是我。是我们一起做的。”

当晚,他收到影子的消息:“那个前‘静默公社’引导者写了篇自述文章,标题是《我父亲的名字叫陈建国》。发布两小时,阅读量破百万。评论区有人说:‘原来说出名字,真的能让亡者回家。’”

他回复:“转发到教材组吧。这本身就是最好的课。”

深夜,江辰坐在书桌前整理明日要用的案例资料。电脑屏幕右下角弹出提示:**“今日全球‘我在’响应次数:8,742,103次。”**

这个数字每天都在增长。它不属于任何平台统计,而是由“微光计划”自主追踪的匿名互动数据??每当有人在社交平台上回复一句“我在”“我听着呢”“你不孤单”,系统便会自动标记并计入总数。

他曾以为改变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现在才明白,最强大的力量藏在最细微的回应里。

正欲关机,邮箱跳出一封陌生来信,发件人地址模糊不清,标题只有两个字:**救我。**

内容是一段颤抖的录音转文字:

>“我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他们说我疯了,可我只是记得那天教室爆炸前,老师把我推出门的那一秒……其他人死了,我没死。可我现在每晚都梦见他们在问我:‘为什么活下来的是你?’……我已经三个月没敢闭眼了……”

江辰立刻拨通心理危机干预专线,同步定位邮件IP,发现来自西南某山区寄宿中学。十五分钟后,当地驻校心理咨询师赶到学生宿舍,发现这名高二男生正坐在阳台边缘,手里攥着半瓶安眠药。

凌晨三点,男孩在医院醒来。护士告诉他:“有人一直在线陪着你,直到你安全入院。他还说,请你记住??幸存不是罪过,而是责任。”

江辰守到天亮,才合眼休息两小时。

第二天清晨,他再次来到“回声舱”。今天这里将迎来第一批海外合作机构代表,包括日本、德国和加拿大的心理公益组织。他们希望能将“生命对话课”模式本土化推广。

仪式开始前,茜茜匆匆赶来,手里拿着一份热腾腾的早餐和一张纸条:“刚才有个送外卖的小哥非要留下这个。他说是个穿校服的女孩托他送的,不肯留名。”

纸条上写着:

>江老师:

>

>我是上次在展览会上给您递纸飞机的那个女生。我爸昨天看了新闻,说我‘整天搞这些没用的情绪’。但我昨晚鼓起勇气把所有日记给他看了。他看完什么都没说,就进厨房煮了一锅红豆汤。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