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都重生了谁考公务员啊 > 第681章市里的专项调查组(第3页)

第681章市里的专项调查组(第3页)

周二下午两点,省委党校会议室。

十多位厅局级干部围坐圆桌,气氛凝重。周正德坐在主位,见到陈着进来,示意他坐到身边。

“让我们欢迎今天的特别嘉宾,”他开口道,“来自中大岭院的大学生,同时也是拥有十万员工的企业创始人??陈着同志。”

众人目光齐聚。

陈着打开笔记本电脑,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

“各位领导,今天我不谈愿景,也不画蓝图。我想讲三个真实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关于一名叫李强的技术员。

25岁,湖南人,在东莞工作三年,月薪九千,负责柚米售后技术支持。去年底,妻子怀孕,想把户口迁过来,让孩子在当地读书。跑了人社局、派出所、教育局整整两个月,材料被退回七次,理由从“配偶无稳定收入”到“住房性质不符”不等。最终,夫妻俩含泪决定回老家。

“他是我们最优秀的基层员工之一,可这座城市,连一张小学录取通知书都不愿给他。”陈着声音平静,却字字如刀。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融资。

“去年我们拿到B轮融资,投资方是一家央企背景基金。签协议前,对方提出要求:必须更换法人代表,由一名‘有体制经验的老同志’担任挂名董事长,否则资金无法到账。他们解释说,这是风控流程。”

会议室一片沉默。

“我当时问:如果我只是个卖煎饼果子的呢?是不是也得请个退休局长坐镇摊位?”

有人忍不住笑出声,随即又收敛。

第三个故事,最短,也最沉重。

“上个月,我们在贵州建扶贫车间,培训当地妇女组装耳机配件。第一批成品交付后,质检发现部分产品存在微小瑕疵。客户允许返修,但我们内部决定整批报废,重新生产。原因很简单:这些耳机将送往山区学校,给孩子们上网课用,不能有任何差错。”

他抬起头,环视全场。

“可就是这个决定,让我们当月亏损三百多万。有股东质问我:为什么不卖给二手商?我说,因为我们造的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通往未来的钥匙。可问题是,这个选择,在现行考核体系里,算‘社会效益’吗?能加分吗?会被看见吗?”

话音落下,会议室陷入长久寂静。

良久,人社厅副厅长缓缓开口:“小陈啊,你说的这些问题,我们都清楚。但改革需要时间,体制运转也有它的节奏……”

“我理解。”陈着点头,“所以我今天不是来讨债的,而是来提建议的。能不能建立一个‘新兴业态政策沙盒试验区’?允许我们在某些领域先行试错,比如灵活用工社保通兑、跨区域人才积分互认、初创企业信用担保替代抵押……只要结果可追溯、风险可控,就给我们一点空间?”

全场再度安静。

发改委处长若有所思:“这个思路……可以考虑纳入明年改革试点方案。”

周正德嘴角微扬,轻轻鼓掌。

会后,几位领导主动加了他的微信。银行行长甚至当场表示,愿意为溯回提供五亿元授信额度,用于建设职业技能培训中心。

走出省委党校大门时,夕阳正斜照大地。

陈着站在台阶上,掏出手机,给父亲发了条消息:“爸,我今天又说了真话。不知道是对是错,但我觉得,值得。”

父亲回得很快:“儿子,记得你小时候总爱问‘为什么’。现在你终于有机会,让全世界听一听答案了。”

他收起手机,抬头望天。

云层裂开一道缝隙,金光倾泻而下。

他知道,风暴才刚刚开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