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都重生了谁考公务员啊 > 第684章权与潜规则(第1页)

第684章权与潜规则(第1页)

“……哎哎哎……没有没有,不打扰不打扰……我出去说……”

钟晓华好像接到一个特别了不得的电话,语气和神态一下子变得特别恭敬。

然后用一种“很奇怪的目光”,在陈着身上逗留片刻,最后“捧”着手。。。

清晨的阳光穿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细密的光影。陈着坐在办公桌前,手指轻轻摩挲着父亲那条语音消息的播放键,反复听了三遍。母亲去世得早,他一直觉得自己的奋斗是为了向父亲证明什么??不是金钱,不是地位,而是某种更沉重的东西: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林小雨站在门口,喘息未定,手里那份发改委批复文件的边角已被她攥得微微卷起。“国务院参事室……闭门会。”她声音压低,却难掩激动,“这种级别的会议,通常只邀请部级顾问和顶尖学者。你是第一个以民营企业代表身份被点名参会的。”

陈着没立刻回应。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从地方试点到国家议程,他的名字正悄然嵌入政策话语体系的核心层。但这也意味着,他将彻底脱离“低调创业者”的安全区,成为各方势力审视、拉拢甚至狙击的目标。

“准备行程。”他终于开口,“带上‘追光计划’最新数据、试验区就业转化率模型,还有我们和苗教授团队做的职业潜能评估白皮书。他们想听理论,我们就给逻辑;他们怕风险,我们就拿结果说话。”

林小雨点头退下。办公室重归寂静,唯有空调出风口发出轻微的嗡鸣。陈着打开抽屉,取出一个牛皮纸信封,里面是一份手写名单??那是第一批通过“重启人生”计划实现阶层跃迁的学员名录。张伟、李芳、王建军……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挣扎史。而如今,他们在成都修智能产线,在郑州带徒弟,在东莞组建家庭。有人开始反哺家乡,办起小型技能培训站;有人寄来感谢信,说孩子终于能上县城重点小学。

这份名单,是他对抗质疑最坚硬的盾牌。

三天后,北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大楼第七会议室,空气凝滞如铅。长桌两侧坐着十余位白发学者、退休高官与部委智囊,每人面前摆着一杯清茶和一本厚达八十页的背景材料。主持人是一位年近七旬的经济学家,曾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今天我们请陈总来,不是听企业宣传,也不是看数字游戏。”老人目光锐利,“我们关心的是:你这套模式,能不能复制?值不值得推广?会不会引发新的不公平?”

陈着起身,依旧没有PPT。他只递上三页纸的摘要。

“我想先讲一个人。”他说,“龙小雨,湘西凤凰县人,十六岁,父亲瘫痪在床,靠捡废品维持生计。她自学编程,用borrowed的旧手机刷题,在B站教Python赚打赏买流量卡。我们找到她时,她正在尝试开发一款帮助山区老人识别药品剂量的小程序。”

台下有人动容。

“我们给她配了设备,接入AI导师系统,三个月内完成初级全栈工程师训练。现在,她不仅自己脱困,还带着村里五个辍学少年组成了‘山苗代码小组’,为本地农产品做电商平台。”

他停顿片刻:“请问各位老师,在现有教育体制下,这样一个女孩,有没有可能考上985?有没有可能被主流评价体系看见?如果不能,那我们所谓的‘公平’,是不是其实早已预设了起点?”

会议室陷入沉默。

一位原教育部巡视员缓缓开口:“你这属于特例。全国有多少这样的孩子?千分之一?万分之一?靠情怀撑不起制度设计。”

“不是靠情怀。”陈着平静回应,“是靠算法+机制。我们的AI测评系统已覆盖五千样本,准确率达87。6%。它能识别出哪些人适合动手操作,哪些人具备逻辑建模天赋,哪怕他们连初中都没毕业。这不是施舍,是发现被埋没的人力资源。”

另一位参事追问:“那你如何保证资源分配不偏向资本雄厚地区?珠三角可以搞智能培训中心,西北农村怎么办?网络覆盖、师资力量、终端设备,哪一项不要钱?”

“所以我们提出‘流动技能舱’概念。”陈着翻开第二页,“由政府提供基础基建支持,企业出资建造可移动式数字化教室,配备离线课程包、VR实训模块和卫星通信模块。每个舱服务半径五十公里,每年轮换十个行政村。成本均摊下来,每名学员年投入不到两千元,低于传统职校人均财政支出三分之一。”

会议室开始出现低声议论。

“最关键的是激励相容。”陈着继续道,“我们建议设立‘技能公益债’,允许企业在履行一定社会责任后,获得专项债券融资资格,利率下浮50个基点。同时将企业参与度纳入政府采购评分体系,形成市场驱动的正循环。”

老经济学家点点头:“有意思。你是把社会问题转化为经济可计算、政策可嵌入的模块化方案。”

会议结束前,主持人留下一句话:“我们会把你的材料报送国务院领导。记住,你可以推动变革,但别想着颠覆体系。在中国,渐进改良才是真正的勇气。”

返程航班上,陈着翻看手机新闻,一条热搜赫然在目:#高考加分新政争议再起#。某知名教育博主发文称:“让修电动车的孩子和奥数冠军争清华名额,是对精英教育的亵渎。”评论区撕成两派,一边喊“寒门再无贵子”,一边骂“底层互害”。

他没有回应,只是默默转发到内部高管群,附言一句:“准备好迎接风暴。”

一周后,风暴如期而至。

一家权威媒体刊发深度调查报道,标题触目惊心:《谁在制造新型特权???“技能证书入高考”背后的资本影子》。文章指控溯回科技借政策东风扩张影响力,其合作院校存在虚假招生、夸大就业率等问题,更有甚者,暗示“追光计划”实为变相掐尖,掠夺偏远地区优质生源为企业储备廉价劳动力。

舆论瞬间反转。

社交平台上,“小镇做题家”群体集体声讨:“我们熬夜刷题,你们考个焊工证就想加分?”“这是要把教育变成拼爹还是拼手艺?”“下次是不是种地也能保送北大?”

公司股价应声下跌12%,合作院校纷纷发函要求澄清,部分地方政府暂缓签署二期协议。

林小雨冲进办公室,脸色发白:“公关团队已经联系二十家媒体发声明,但根本压不住。有人放出内部聊天记录截图,说是我们在内部会议上说‘文化课差的学生更容易操控’……这绝对是伪造!”

陈着盯着屏幕上的截图,眼神冷了下来。“不用解释。”他说,“越描越黑。”

“那你打算怎么办?任由reputationaldamage摧毁一切?”

“召开全国直播发布会。”他站起身,“就在明天上午十点,地点选在东莞试验区实训基地。我要让所有人亲眼看看,那些所谓的‘操控对象’,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当晚,整个团队通宵布置场地。他们在车间搭起简易舞台,背景是一面巨大的LED屏,滚动播放学员真实影像:张伟在流水线上调试机械臂,李芳带领物业技工团队安装智能家居系统,王建军指导新兵操作无人机集群……镜头扫过一张张黝黑却坚定的脸庞,汗水顺着额头滴落在工具箱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