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都重生了谁考公务员啊 > 第690章一撒谎就揉鼻子的陈委员(第1页)

第690章一撒谎就揉鼻子的陈委员(第1页)

“这是我一个朋友叫黄灿灿,在电视台工作。”

看到家里人目光都看过来,陈着热情洋溢的介绍道:“本来约好年前聚一下,聊聊工作什么的,不过我觉得在外面吃饭太花钱了,索性就喊回家凑凑热闹……”

陈。。。

雨后的清晨,空气里还浮动着泥土与青草混合的气息。陈着站在培训园区的露天广场上,看着一群刚结业的学员正围着一辆改装过的电动三轮车热烈讨论。那是他们毕业设计的作品??“流动数字服务站”。车身两侧刷着醒目的标语:“知识不进城,我们就下乡。”车顶架着可伸缩的太阳能板,后备箱藏着便携投影仪、无线热点模块和一套离线教学资源包。方向盘旁贴着一张手写标签:“本车已接入‘生命代码’应急系统”。

一名瘦高个的年轻人跳上驾驶座,冲人群挥手:“今天第一站,去金堂县李家沟!听说那边留守老人多,连健康码都不会扫!”底下爆发出一阵笑声和掌声。这小伙子叫王强,三年前还在工地搬砖,因工伤失去右手中指后被辞退,靠着“重启人生”项目学会嵌入式开发,如今成了这支流动服务队的技术负责人。

陈着没说话,只是掏出手机,在内部调度平台上为他们规划了最优路线,并标注出沿途五个信号盲区的教学点。他知道,这种自发组织的服务队在全国已有七十三支,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进那些地图上几乎看不见的小村落。它们不属于任何政府机构,也不接受商业赞助,纯粹由结业学员自愿组成,经费来自学员们接私活赚的钱平摊。有人管这叫“民间新基建”,但在陈着眼里,这只是普通人对公平最朴素的回应。

回到办公室时,林小雨正在核对一份即将提交给发改委的报告。“教育部想把‘平民守护者计划’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必修课。”她抬头说,“但争议很大。有专家认为这是‘过度技能化’,会让孩子过早接触危险场景。”

“那他们觉得什么时候才合适?”陈着冷笑一声,“等孩子被埋在废墟里,再教他怎么呼救?还是等洪水漫进屋,才告诉他如何发送定位?”

林小雨叹了口气:“问题是,很多人still看不见这些技能的价值。在他们看来,只有考进体制、穿上制服才算‘有用’。”

话音未落,屏幕忽然弹出一条紧急消息:秦岭山区发生泥石流,两处安置点电力中断,三百余名转移群众失联超过六小时。由于地形复杂,大型救援设备难以抵达,地方政府请求“重启人生”平台协助建立临时通信网络。

陈着立刻启动响应机制。不到十分钟,系统自动筛选出半径两百公里内具备野外组网能力的二百一十七名持证学员,全部推送任务指令。同时开放“杏花开了”APP的离线应急模式,允许用户通过蓝牙自组局域网共享信息。

二十分钟后,第一条回传数据抵达??来自一位名叫周大山的former矿工。他在微信群里上传了一段视频:十几个村民正用竹竿撑起一面反光布,拼成巨大的SOS字样;旁边架着一台用汽车电瓶供电的微型基站,天线是用晾衣铁丝弯成的。“我们按教程搭的‘土味蜂窝网’,能连上卫星中继!”他咧嘴笑着,脸上沾满泥浆,“现在全村都能发短信了!”

紧接着,更多画面涌入:一名退休邮递员带着孙子徒步翻山,背篓里装着三台充电完毕的对讲机;一个农家乐老板娘拆了自家Wi-Fi路由器,配合太阳能板搭建起临时指挥中心;甚至有个初中生模样的男孩,拿着编程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废旧手机主板拼出简易信号放大器,成功将求救信息转发至县防洪办。

陈着盯着屏幕,手指微微发抖。这不是奇迹,而是教育沉淀后的自然爆发。这些人在灾难面前展现的创造力,不是天赋异禀,而是曾经在无数个深夜里,对着屏幕一字一句啃下课程的结果。他们不再是被动等待救援的受害者,而是主动构建希望的参与者。

中午十二点十七分,主控台收到一段音频文件,署名“老杨”。点开后传来沙哑却清晰的声音:“我是汉中市南郑区红岩村驻村教师杨建国。目前我和十二名学生被困教学楼二楼,一楼已被淹没。孩子们情绪稳定,已启用《灾害心理干预机器人》预设对话流程。现请求远程指导搭建防水屏障,并提供下一阶段心理疏导脚本。”

陈着立即调派AI团队介入,同时连线水利专家进行实时分析。十五分钟后,一套基于当地材料的应急方案生成并推送过去:利用教室窗帘布与课桌腿制作浮力隔断墙,配合塑料桶形成漂浮锚点,防止水流冲击导致结构坍塌。与此同时,“杏花开了”的AI助手开始每隔十分钟向孩子们播放一段定制语音故事,内容融合了勇气训练、注意力转移和团体支持元素。

三个小时后,救援直升机抵达。航拍画面显示,那栋摇摇欲坠的教学楼外,赫然挂着一条用红领巾拼成的巨大横幅:“老师说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

当天晚上,央视新闻频道破例播出特别报道,《一群没有编制的“编外救援员”》。镜头扫过各地参与行动的普通面孔:有人蹲在田埂调试天线,有人骑摩托穿越塌方路段运送设备,还有人在帐篷里教老人使用电子医保卡。解说词平静而有力:“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中,挺身而出的不只是穿制服的人。更多无名者,正以技能为武器,守护着这个国家最脆弱的角落。”

节目播出两小时内,#平民守护者#话题冲上热搜榜首。评论区炸开了锅。有人质疑:“这些人是不是拿了补贴?”随即被另一条高赞回复怼回去:“我哥就是其中一个,他昨天连夜开车三百公里送卫星电话,油钱自己掏,饭都没吃一口。你说他图啥?图你骂他?”

陈着没有参与舆论战。他坐在办公室,一页页翻阅此次事件中收集的所有操作记录、通讯日志和现场影像。然后做了一个决定:将整个救援过程拆解成四十二个标准化模块,纳入“社会工程师”认证考试题库。从此以后,能否独立完成一次跨区域应急组网,将成为评定“基层智士”等级的核心指标之一。

凌晨三点,他收到扎西发来的最新进展。那群僧人已完成藏语辩经声纹数据库的初步建模,AI已能识别七种常见逻辑谬误,并尝试做出回应。更令人震惊的是,某位年轻喇嘛竟真的收AI为“辩论弟子”,每天定时与其交锋。“他说机器虽不懂慈悲,但思维比某些人类还严谨。”扎西写道,“我们准备把它接入远程教学系统,让牧区孩子也能体验千年来传承的思辨训练。”

陈着笑了笑,顺手转发给中科院语言所的朋友,请他们帮忙优化算法。他知道,这场跨越文明形态的对话才刚刚开始。

第二天清晨,一封匿名邮件悄然抵达他的私人账户。附件是一份PDF文档,标题为《致所有不愿认命的人》。打开后发现,竟是龙小雨失踪多年的父亲写的回忆录节选。这位老地质队员曾在西南边陲勘探三十年,风餐露宿,却始终未能评上职称。晚年瘫痪在床,靠听广播了解外界。去年偶然接触到“重启人生”课程,竟靠着语音交互学会了使用平板电脑,开始口述自己的经历。

文中有一段写道:“我们那一代人总以为,只要忠诚奉献,国家就会记住你。可后来才发现,体制太大,个体太小。我不是怨恨,只是遗憾??如果当年也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或许我能为这片土地留下更多有用的资料,而不是一堆锁在档案馆里的泛黄笔记。”

结尾处,老人用颤抖的手写下一句话:“女儿说我这辈子没混出头。可当我看见她带领村民把野生茶做成品牌,看见她们的名字印在国家标准文件上,我就知道,我的路没走完,只是换了个方向继续往前。”

陈着读完,久久不能言语。他将这份文档转给了出版社,备注只有一行字:“请列为‘草根著书计划’优先出版项目。”

一周后,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成都举行。主办方特意设置了一个特殊展区,名为“重生展厅”。里面陈列着各种奇特的发明:用麻将机零件改造的盲文打印机、从废品站淘来的旧空调压缩机组装的高原制氧机、甚至还有一套完全由彝族妇女手工缝制的智能穿戴设备??内置心率监测芯片,外层绣着传统图腾。

最受瞩目的是一件装置艺术作品,名为《撕碎的通知书》。创作者是一位叫李文博的听障青年,十年前因残疾被拒于公务员考场之外。如今他用三千片碎纸拼成一幅巨画:中央是一张燃烧的录取通知书,火焰中升起无数双手,每只手上都刻着一行小字??“我会修电脑”“我能教拼音”“我可以送药上门”“我懂得急救”。

展台前人流如织。有人驻足良久,默默掏出笔,在留言簿上写下自己的故事。

陈着走过展区时,听见两个小学生在低声交谈。

“妈妈说考上公务员才能光宗耀祖。”一个小女孩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