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灰烬未散,竟在空中盘旋片刻,继而化作点点微光,如同星辰坠落凡尘。紧接着,井底传来一声极轻的“叮”,像是铜铃轻响,又像是心弦拨动。
童子睁大眼睛:“她……回应了?”
林隐望着那口枯井,低声说:“她一直在听。”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脚步声。十几个少年结伴而来,衣衫朴素,脸上却洋溢着热切的光。为首者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手持竹简,恭敬行礼:“前辈可是林隐先生?我们是从江南传灯亭来的学子,听说您常在此处讲学,特来求教。”
林隐微笑:“我不是先生,只是一个走过许多路的人。”
少年急切道:“可您写的《守望录》救了我妹妹!她原本因火灾毁容,整日闭门不出,读了您记录的那个绣娘故事后,开始学刺绣,如今已在镇上开了一间小店,还收了两个徒弟!”
旁边有人接话:“我也读过您记下的那位老兵,他失去双腿后自学木工,做出的轮椅让上百人重新站起来!”
“还有那个弃儿变学堂先生的故事,让我爹放下了对我的偏见……”
一句句话语如溪流汇海,冲刷着林隐心中最后一丝疲惫。他忽然明白,这些年他所做的,并非仅仅是讲述故事,而是在万千人心中埋下种子??那些关于宽恕、坚持、微光不灭的信念,正在悄然生根发芽。
他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然后缓缓说道:“你们知道为什么我要写下这些事吗?”
众人摇头。
“因为英雄从来不是天生的。”他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的面孔,“他们是被痛苦打磨出来的,是在绝望中挣扎着不肯放手的人。我记录他们,不是为了让他们被崇拜,而是为了让你们知道:你也可以做到。”
“可我们只是普通人……”有少年低声说。
“正因你是普通人,才最接近真实。”林隐语气坚定,“真正的勇气,不在战场厮杀,而在面对生活的重压时,依然选择善良;不在万人敬仰,而在无人看见时,仍愿伸手扶起一个跌倒的孩子。”
他顿了顿,指向那口枯井:“就像这井,早已干涸,可只要有人记得它曾映过月光,它就从未真正死去。”
少年们沉默良久,终于有人跪下,随后其余人纷纷跟随。不是跪他,而是跪向那口井,向那段被遗忘的历史,向所有默默燃烧的生命致敬。
童子站在一旁,忽然开口:“你们有没有听过‘群识之网’?”
众人惊讶回头。
“它不是一本书,也不是一座塔。”童子继续说,“它是所有人心里的声音连在一起的样子。当你愿意倾听别人的故事,你就成了网上的一个结;当你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人,你就织进了一根新的线。”
林隐看着他,心中震动。
这孩子……难道又是“阿念”的化身?
可还不等他细想,童子已转身跑开,边跑边喊:“我去告诉更多人!”
夕阳西下,余晖洒满废园。林隐坐在井边,取出随身携带的素纸,提笔写道:
>“今日有少年问我:如何才能成为守望者?
>我答:不必成为任何人。
>只需在看见黑暗时,不愿同流合污;
>在遭遇不公时,敢于说出真相;
>在他人沉沦时,肯伸出手拉一把。
>如此,便是守望。”
写罢,他将纸折成一只小船,放入井中。奇异的是,那纸船并未沉没,反而载着文字,缓缓漂浮起来,升至半空,化作一道金光,四散而去。
他知道,这光会落在某个深夜读书的少女案前,会照亮某个迷途少年的眼角,也会悄然钻入某位老者的梦中,唤醒一段尘封的记忆。
夜深了,星河如练。
林隐独自踏上归途,脚步缓慢却坚定。路过一座村庄时,见一户人家门前挂着红灯笼,屋内传来朗朗诵书声。他驻足倾听,竟是孩子们在齐声背诵《守望志》第二章:
>“铃响之处,即是归途;
>心灯不灭,自有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