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剑走偏锋的大明 > 第九百七十四章 朝着明君进发(第2页)

第九百七十四章 朝着明君进发(第2页)

就在他们前行之际,漠北某旗突发变故:札萨克王爷下令征调所有青壮修筑陵墓,违者全家贬为奴仆。以往无人敢抗,这次却不同。三十名青年齐聚敖包之下,依照《光明书》所教,推举代表、拟定诉求、写下联名书,并派使者赴盟长衙门请愿。更惊人的是,他们还在营地中央竖起一块木牌,每日公布粮食储备、劳力分配、支出明细??竟是活生生的“预算公开”。

王爷震怒,派兵镇压。谁知士兵多为本地牧民子弟,听闻真相后竟集体拒捕。最终,盟长约双方会谈,达成协议:暂停工程,彻查账目,设立“十三人评议会”监督政务。消息传出,周边七旗纷纷效仿。

而在南方,一场更为隐秘的较量正在展开。

杭州府狱中,“死去”的苏小荷并未真正离开。她服下一粒秘制假死药,脉象全无,呼吸断绝,连狱医都判定气绝身亡。尸体被送出城外火化时,早有同伙调包,将她藏入运炭车中,送往绍兴。

三日后,八字桥头蓝灯笼高悬,戴震川如期现身。两人相见,久久无言。最后戴震川哽咽道:“我以为你真死了。”

“我没死。”苏小荷抚着脸上伤疤,“但我必须‘死’一次,才能重生为另一种人。”

她剪去长发,改扮男装,自称“沈先生”,入驻绍兴一所新办的“义塾”。这里名义上教授四书五经,实则课程早已更新。孩子们每天要做三件事:背诵《孝经》,练习书法,解一道“数学难题”。而那道题,往往是某个村庄的税收异常分析,或是一条河道的疏浚成本核算。

更妙的是,苏小荷设计了一套“积分制度”:学生破译出一条有效信息,便可获得“学分”,累积够了,能换铅笔、纸张,甚至有机会被推荐去外地“深造”。不知不觉间,这群孩子成了最敏锐的社会观察者。有人发现族谱记载的田产与现册不符,追问父亲,竟牵出百年瞒税旧案;有人计算族田租金收益,质疑族长私吞,引发宗祠改革。

这一年冬天,浙江爆发大规模冻灾,官府迟迟不赈。苏小荷让学生们分头调查各村存粮情况,汇总成一张巨幅地图,标明哪些村尚有余粮,哪些村濒临断炊。她派人将图送往省城各大书院,并附信一封:“今有童子二十,日夜测算,愿献此图以助救灾。不知大人可肯一看?”

巡抚起初不屑,待亲眼见到那工整的数据、清晰的标注、合理的调配建议,不禁动容。他召见“沈先生”,见面那一刻怔住??眼前之人虽男装束发,眼神却如寒潭映月,静而深远。他没多问,只说:“明日开仓放粮,你带孩子们来监放。”

那一日,风雪交加。十几个七八岁的孩童穿着厚棉袄,手里拿着算盘和账簿,站在粮仓门口逐一登记户名、人口、领取数量。百姓看着这些小大人一丝不苟的模样,有人忍不住跪下磕头:“这是菩萨派来的娃娃官啊!”

消息传开,舆论哗然。有清流赞其“童蒙知政,国之将兴”;也有保守派骂“妖童乱法,败坏纲常”。但无论如何,这场“儿童监赈”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更有好事者编成评弹唱词:“小小书包背身上,算盘打得响叮当。不求功名不拜相,只为乡亲一碗粮。”

苏小荷听着窗外传来的歌声,坐在灯下默默修订下一册教材。她写下新的章节标题:《当普通人学会思考》。

而在京城,李四儿终于迈出最关键的一步。他利用掌管经卷之便,将一份全新编写的《小学详解》混入太子日课教材之中。书中看似讲解《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实则借注释引入“人人天生平等,无论出身贵贱”之说,并引用《礼运?大同篇》佐证。他还悄悄加入一幅插图:一群孩子围坐圆桌讨论问题,桌上摆着写满“意见”的纸条??正是“议事规则”的视觉化表达。

一个月后,东宫讲官汇报教学进展时提到:“太子近日常问,为何百姓不能参与决事?又言,若人人都能上学,是否天下就无贪官?”皇帝闻言皱眉,追问教材来源。经查,竟是宫中正常采办书籍,作者署名为“佚名”,出版地为“金陵善书局”。

嘉庆帝沉默良久,最终挥袖作罢:“童稚之问,不必苛责。倒是这书局……倒是有几分意思。”

他不知道,这份教材很快将出现在全国八十所官学的书架上。而每一个读到它的孩子,都在不知不觉中,被点亮了一盏灯。

春来冰融,江河解冻。

在无数个偏远山村、市井巷陌、边疆哨所,那些曾被认为“愚昧”的人们,正低头阅读,提笔计算,开口议论。

他们不再只是顺民、佃户、奴婢、贱役。

他们是学生,是监督者,是提案人,是未来的议长。

火种已播,星火燎原。

大明的天,正在一点一点,被重新定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