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重生七零:开局打猎养家,我把妻女宠上天 > 755王新军来道歉(第2页)

755王新军来道歉(第2页)

“发布‘真言令’。”他说。

“什么?”小丫一愣。

“让所有人录一段语音,一句话就行??关于萤火如何改变他们生活的真相。不限内容,不论长短,只要是真心话,就上传到区块链存证平台。”

“这有用吗?”

“有。”赵振国目光坚定,“谎言可以复制,可以伪装,但真实的情感无法批量生产。当百万条真实记忆汇聚成海,任何伪造都将无所遁形。”

动员令一经发出,响应如潮。

内蒙古牧民巴特尔录下一段蒙语独白:“以前我觉得天文学是城里人的玩意儿。可现在,我女儿能指着北斗七星告诉我哪颗星最亮。她说,那是爸爸给她点亮的。”

舟山渔嫂阿娟含泪讲述:“我丈夫去年出海遇难。那天晚上,我儿子抱着萤火盒子听潮汐课,突然说:‘妈,爸走的那天,海流方向不对。’原来他一直记得……原来知识也能帮人告别。”

四川凉山一位彝族老人拄着拐杖来到村口终端前,用颤抖的手按下录音键:“我活了八十年,第一次觉得自己说的话,能传到北京去。我想告诉年轻人,火塘边的故事,也是学问。”

短短三天,超过一百二十万条“真言”被打包上传,生成新的全球共识哈希值,嵌入每台终端的启动校验流程。从此,任何试图抹除记忆的行为,都会触发自动比对??只要现实中的个体记忆与链上记录不符,系统立即报警并隔离异常节点。

这一招,彻底封死了精神清洗的后路。

而就在局势渐稳之际,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八月五日,新疆喀什那位维吾尔族老教师突发心脏病,送往医院途中昏迷。家属悲痛准备后事时,奇迹降临:他的脑电波监测仪突然捕捉到一组异常高频信号,持续整整十七分钟,随后自动停止。

医生束手无策,家属惊疑不定。直到小丫远程调取数据,经过AI解析,才发现那段信号竟是一段完整的《太阳系行星运动规律》讲解稿,用维吾尔语口语化表达,逻辑严密,毫无中断。

“他……他在昏迷中授课?”林哲难以置信。

“不。”赵振国看着屏幕,声音低沉,“他是被‘唤醒’了。有人在他意识深处,完成了最后一次教学传承。”

后来调查证实,这位老教师年轻时曾受周明远指导,参与过一次边疆科普行动。那份记忆深埋心底数十年,如今在生命边缘被萤火网络激活,化作最后的知识馈赠。

消息传出,举国动容。

国务院追授其“人民教育贡献奖”,而学生们自发将他捏制的陶土太阳系模型送往北京,陈列于即将落成的“国家知识基因库”展厅中央。旁边附言:

>“老师说,红色的土地也能长出绿色的梦。我们相信。”

秋来霜降,枫叶染山。萤火工程正式纳入国家新基建目录,预算拨款十亿,用于建设地下冗余数据中心、卫星备份链路及边境移动授课车fleet。更重要的是,“人类知识基因库”一期工程完成,首批三百二十七份认知模板入库,涵盖农业、医学、天文、民俗等多个领域。

赵振国受邀出席发布会,却拒绝登台演讲。他只留下一句话,请主持人代为宣读:

>“真正的知识不在云端,不在服务器,而在每一个愿意分享的人心里。我们不是建造灯塔,我们是在点燃彼此。”

会后,他独自回到青山村。桃树果实已熟,压弯枝头。王秀兰正在晒果干,见他回来,递上一杯热茶。

“今天北京来电,说想把你写进教材。”她笑。

“别。”赵振国摇头,“写小丫吧。她是未来。”

话音未落,小丫飞奔而来,手里攥着一份卫星遥感图:“爸!你看!”

图上清晰显示,从东北漠河到西南腾冲,一条蜿蜒的光带横贯国土,正是萤火终端夜间自动待机发光形成的“民间知识走廊”。而在某些偏远村落,光点密集如星群,宛如银河坠地。

“他们说,夜晚飞行的飞行员都能看见这条线。”小丫眼眶泛红,“有人说,这是中国的‘智慧长城’。”

赵振国久久凝望,忽觉胸口一阵暖流涌动。他想起重生那夜,躺在血泊中听见猎枪回响,以为人生就此终结。可命运给了他第二次机会,不是为了复仇,不是为了权势,而是为了让更多普通人,能在黑夜里抬起头,看见属于自己的星光。

当晚,他再次登上山坡,吹响铁哨。

三长两短,再三短。

十分钟后的北京,陈默床头收音机再度响起摩斯电码。破译后只有四个字:

>**【火种已燃。】**

同一时刻,全国十万台萤火终端在同一秒自动点亮,播放一段未经预告的新课程。主讲人是一位看不见画面的盲童,声音清脆:

>“大家好,我是海南三亚的小宇。今天我要讲的是??云的颜色。虽然我看不见,但我摸过雨后的空气,闻过雷前的风,听过奶奶说‘乌云压顶要下雨’。所以我知道,云是有颜色的,它藏在每个人的感觉里。就像知识,不一定非要用眼睛才能看见。”

课程结束,终端自动弹出一行字:

>**【你也可以成为讲师。请说出你知道的一切。】**

山风拂过,桃核落地,裂开缝隙。

春天还未走远,新的生长已在泥土中悄然开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