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重生七零:开局打猎养家,我把妻女宠上天 > 760小团子出大力了(第2页)

760小团子出大力了(第2页)

“有人问我,你们那个年代那么苦,为什么还要死守这些老规矩?我想说,正因为苦,才记得牢。饿极了的人,连树皮的味道都刻在骨头上。我们不是迷信,是怕再犯同样的错。现在你们有了卫星、无人机、大数据,那是好事。但请记住,土地不会骗人,也不会讨好谁。你尊重它,它就养活你;你糟蹋它,它就让你饿肚子。”

台下掌声雷动。一位年轻记者含泪提问:“如果让您给百年后的农民留一句话,您会说什么?”

老人沉默片刻,抬头望向窗外飘动的麦浪:

“告诉他们,种地的人,心要贴着土。别忘了,每一粒粮食,都是时间和汗水酿出来的酒。”

风波暂歇,青山村恢复宁静。但赵振国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入秋后,第一批依据“传统农法+现代监测”模式种植的水稻迎来收割。湖南试点村传来喜讯:采用“双季稻+冬季绿肥”轮作体系,化肥使用量减少40%,亩产反而提升12%。更惊人的是土壤检测结果??有机质含量回升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水平。

与此同时,“同根之声”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两岸学者通过对三百首民谣的声纹分析,确认闽南、粤东、浙南、台湾四地民间曲调存在高度同源性,尤其在婚嫁仪式歌、采茶调、渔获号子等方面,相似度超过85%。

一场名为“寻音之旅”的公益活动由此展开。上百名台胞循着童年记忆中的歌谣片段,踏上大陆寻亲之路。其中一位七十岁的女士,仅凭母亲临终前哼唱的半句《月光谣》,就在福建漳州找到了失散六十七年的堂妹。姐妹相拥而泣时,两人不约而同唱起同一首童谣,音调分毫不差。

小丫将这段录音接入“共忆云图”,AI生成的声波共振图呈现出奇异景象:两条原本分离的数据流,在某个频率点突然融合,形成稳定的驻波结构。

“这不是巧合。”她喃喃道,“语言、旋律、情感……它们在深层意识里本就是一体的。”

冬至那天,国家知识基因库发布了首个“全民记忆指数年度报告”。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中,中国家庭平均每周进行代际对话时长从原来的18分钟增至67分钟;青少年对祖辈职业的认知准确率提升310%;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障碍发生率下降29%。

而在后台,一组隐藏数据引起赵振国注意:每当系统播放特定频率的古老歌谣(尤其是摇篮曲、夯歌、船夫号子),用户脑电波监测显示α波显著增强,焦虑值普遍降低。

“这些声音本身就有疗愈功能。”神经科学家李教授解释,“它们承载着千百年来人类集体劳动的节奏与呼吸模式,能自动调节现代人的神经系统。”

于是,“声音处方计划”悄然启动。医院开始尝试在产房播放传统接生歌谣帮助产妇放松;监狱引入改造类民谣课程降低暴力事件;甚至连航天员训练中心也申请接入“星空下的老故事”特别频道,用于缓解长期太空任务中的孤独感。

然而,就在这片暖流之中,一丝寒意再度浮现。

腊月初八,陈默发来绝密通报:境外黑客利用深度伪造技术,合成了一段“王秀兰晚年忏悔录”视频。画面中,老人老泪纵横,声称“共证工程”是“精神鸦片”,说自己被迫配合宣传,实际早已不信那些老规矩。

视频一经散播,立刻引发轩然大波。部分自媒体趁机煽风点火:“终于有人敢说真话了!”“所谓传承,不过是制造文化枷锁!”

赵振国第一时间联系母亲,却发现她手机关机。驱车赶到家中,只见院门虚掩,屋内空无一人,唯有炕桌上留着一张纸条:

>“我去趟县里,见几个老姐妹。别担心。”

他心中顿觉不妙??母亲从未独自出门远行。

三天后,线索出现在一段村级监控录像中:一辆无牌面包车曾在村口停留,车上下来两人搀扶着一位穿蓝布衫的老妇上车。时间正是王秀兰失踪当日清晨。

赵振国当即报警,并启动“萤火守护者”应急机制。全国十万志愿者迅速行动,通过交通卡口、加油站、乡村小店监控层层追查。与此同时,小丫调用AI人脸识别系统,对近百万小时公共影像进行交叉比对。

第七天凌晨,定位锁定:一辆挂豫S牌照的商务车正驶向广西边境。

公安部雷霆出击,在崇左某废弃养殖场截获目标车辆。车内除两名雇佣人员外,并无王秀兰踪影。但在副驾储物格中,发现一部加密手机,内有一段未发送的语音:

>“我是王秀兰。他们问我为什么要支持那个工程,我说因为我亲眼见过饿死人的年景……我也见过杨文斌那样的好人,为咱老百姓豁出命去……你们可以抓我,可以吓我,但我这辈子说过的话,句句是真。我不怕你们,就怕子孙后代忘了本……”

声音颤抖,却无比坚定。

消息传出,举国震动。数百所高校自发举行“守护真实记忆”烛光晚会;退役军人协会组织千人骑行团,沿当年知青下乡路线巡行致敬;更有无数普通家庭打开短波电台,齐声朗读王秀兰曾讲述的农谚:

>“立夏不下,犁耙高挂。”

>“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霜降摘柿子,立冬打红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