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不可思议的是……它播放的内容,是我们尚未公开发布的《归谣》完整版。
>它提前了整整八十年。”
小丫盯着屏幕,心跳几乎停滞。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归谣》并非由现代人创造,也不是某个时代的偶然产物。它是某种超越时间的存在,在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发生,像一条首尾相连的蛇,咬住自己的尾巴。
“闭环了。”卡洛斯喃喃,“因果律在这里失效了。不是我们创造了它,是它选择了我们,借我们的手,把它自己送回起点。”
小丫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那个梦中的声音塔。
她终于懂了。
每一句真诚的讲述,每一次真心的哭泣,每一份不愿遗忘的爱,都在为这座塔添砖加瓦。而塔顶的光,早已穿越时空,照亮了那些还在黑暗中摸索的人。
春天再次来临时,青山村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婚礼。
新郎是第一批“故事使者”的队长,新娘则是那位藏族老牧民的孙女。他们在山谷烈士墓前宣誓,誓言不用书面文字,而是录进一支特制蜡筒,投入碑林中央的共鸣井中。
仪式结束当晚,系统自动解锁了新的功能模块:
>【记忆锚点共享】
>功能描述:两名及以上用户可在情感共振状态下,共同访问某一逝者的记忆片段,实现“群体性共忆”。
>使用条件:需在同一物理空间内,且均与目标人物存在深层情感关联。
第一个尝试这项功能的,是小丫和王秀兰。
她们手拉着手,站在赵振国的碑前,戴上双人耳机。随着《归谣》旋律响起,眼前景象骤然变幻。
她们“看见”了1970年的冬天。
一间低矮的土屋,炉火微弱。父亲躺在病床上,瘦得几乎脱形,手里却紧紧攥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是小丫周岁时的笑脸。母亲在一旁默默流泪,而父亲轻声哼着一首不成调的儿歌。
>“小丫丫,快睡觉,月亮出来银光照……”
小丫忍不住伸手想去触碰他,却发现自己的手穿过了影像。
“不能碰。”王秀兰哽咽着说,“这是回忆,不是现实。”
“可它比现实还真实。”小丫哭出声来。
画面最后定格在父亲闭眼前的一刻。他努力睁开眼,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嘴角扬起一丝笑意:
>“听见了吗?风里有歌声……她长大了。”
场景消散。
两人瘫坐在地,泪流满面。
但从那天起,小丫再也不怕提起父亲了。她开始每天对着他的碑说话,像小时候一样撒娇、抱怨、分享琐事。有时候她说完,槐树会轻轻摇晃,像是回应。
夏天最热的一天,村里来了个白发苍苍的外国老人。
他不会中文,只能用手势比划。经过翻译才知道,他是二战时期一名德国士兵的孙子,祖父曾在战俘营待过三年,临终前反复念叨一个中国村庄的名字和一首奇怪的歌。
当他颤抖着哼出几句破碎旋律时,小丫浑身一震??那是《归谣》的德语改编版!
系统立即响应,调出一段尘封档案:
>**编号:DE-1946**
>**内容类型:战俘营口述录音(俄语转译)**
>**摘要:多名中国志愿军战士在西伯利亚劳改营中,以身体敲击铁管方式传递《归谣》节奏,用于维持士气与记忆统一。该旋律后经苏联军官记录,流入东德民间音乐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