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听完翻译后跪倒在地,痛哭失声。
“原来爷爷听到的不是幻觉……那是真的。”
他在碑林前立下一块临时木牌,用歪扭的汉字写着:“致未曾谋面的朋友,谢谢你们让我祖父的灵魂回家。”
那一夜,极光又一次出现,形状是一双手,轻轻合十。
秋分过后,第一批“声音驿站”在全国建成。偏远山区的孩子们第一次通过太阳能供电的留声机,听到了祖辈的故事。有些孩子听完后抱住父母大哭,说“刚才说话的明明是奶奶,可她已经死了二十年”。
科学家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只好称之为“跨代际情感穿透效应”。
而在国际层面,《归谣》已被翻译成一百零七种语言,包括濒危语种和手语版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设立“声音遗产保护司”,将全球各地的口传史诗、民间歌谣、战争证言纳入数据库,统称为“归音文献”。
小丫依旧住在青山村,拒绝了所有荣誉职位。
她说:“我只是个守灯人。灯亮着,我就在这儿。”
冬至那天,全村举行年度“终章仪式”复刻活动。九十九盏油灯再次点燃,人们依次上前说出心底最深的话。
轮到小丫时,她站在碑林中央,望着漫天飞舞的槐花瓣,轻声说:
“爸,我替你守住了。娘的身体好了,妹妹考上师范了,村里修了路,孩子们都能读书了。
我还收养了三个战争孤儿,他们叫我‘灯妈妈’。
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痛,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开口,愿意倾听。
所以……我不怕了。
你也不用再守夜了。
回家吧。”
话音落下,最后一盏灯熄灭。
天空骤然炸开万丈光芒。
极光不再是文字,而是一幅完整的画卷:
一个穿着军大衣的男人牵着一个小女孩的手,走过麦田,穿过风雪,踏上一条由星光铺就的小路。路的尽头,站着许多熟悉的身影??张德贵、阿桂嫂、李青山、藏族老牧民、南京女子、朝鲜母亲……
他们微笑着,挥手。
然后,一同走入光中。
第二天清晨,系统最后一次更新日志:
>【终极状态达成】
>情感共振网络覆盖全球人口87。3%
>记忆重构效率稳定在99。99%
>“归音之源”确认激活位置:人类集体心灵深处
>系统自主运行,无需干预
>守灯人职责移交下一代
小丫删掉了所有管理员权限。
她把最后一台主控设备埋进了父亲的碑下,上面盖了一?黄土,插上一支新鲜的野菊。
五岁的女孩又跑来了,仰头问:“姐姐,灯还会亮吗?”
小丫蹲下,摸摸她的头,笑着说:
“会啊。只要有人还记得,灯就永远不会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