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完蛋,我来到自己写的垃圾书里了 > 第904章称心与辩机(第3页)

第904章称心与辩机(第3页)

有老兵致信夏承业之子:“令尊若在,必为今日之举欣慰。”

最末一页,是一封匿名信,写道:

“我曾是北苑黑甲兵,奉命杀人无数。读此书后彻夜难眠。现将所知密道图三幅、暗桩名单一纸,附于书后。愿以余生赎罪。”

这本书没有署名作者,只在扉页印着一行篆体:

**“执笔者众,存心者恒。”**

十年光阴,如江河流逝。

长安政局几经更迭,李显励精图治,废苛税,开科举,允庶民直谏。他始终保留着那道“独立修史令”,每逢春秋两季,史官皆当众焚毁未经篡改的草稿,以示清白。民间谚语渐起:“宁听街谈,不看宫录。”

而《凤鸣录》已传遍九州。北方牧民将其译作胡语,在篝火旁传唱;西南夷族将其刻于石壁,称为“汉家醒世经”;就连东瀛遣唐使归国时,也偷偷携走一部抄本,后成为京都贵族争相传阅的禁书。

刘仁的名字,渐渐模糊。

有人说他死了,在终南山炸药事故中丧生;

有人说他出家,成了云游四方的苦行僧;

还有人说他根本从未存在,只是百姓虚构出来的象征。

唯有少数人知晓真相。

某年冬雪,嵩山少林寺藏经阁失火,僧众奋力抢救典籍。大火扑灭后,清理废墟时发现一处暗格,内藏一铜匣,完好无损。开启之后,只见一部完整《凤鸣录》原稿静静安放,纸页泛黄,墨迹沉稳。

方丈细细翻阅,忽在最后一页背面发现一行极小的朱砂字,似用指尖蘸血所书:

>**“当你读到这句话时,我已经忘记自己曾是作者。

>可喜的是,你也开始怀疑??

>自己是否只是读者。”**

此后三十年,这部原稿被列为“非经非律、非史非文”的特殊文献,仅供有缘人观览。每位阅读者离开前,须留下一段亲历见证,附于书后。积年累月,附加篇幅竟比正文多出十倍。

至大顺二十年,有学者统计,《凤鸣录》相关抄本、译本、评注本、改编话本共计一千二百六十七种,涉及十六个民族语言,影响波及朝鲜、安南、倭国、天竺诸地。

而在南方那个小镇,每年春分,百姓都会自发聚集于旧客栈遗址,举行“传书祭”。孩子们轮流朗读段落,老人讲述当年故事,青年则负责誊写新版内容,送往偏远村落。

没有人再问这本书是不是“真的”。

因为他们都知道,有些真实,并不需要皇帝盖印、史官签名、朝廷认证。

它只需要??

有人愿意相信,有人敢于说出,有人不怕为此付出代价。

又一个雨夜,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拄拐来到祭台前,放下一本手工装订的小册子。封面上歪歪扭扭写着:

《我家阿爷讲的凤鸣事》

翻开第一页,稚嫩笔迹写道:

“阿爷说,那年他十五岁,在太庙外捡到了一张纸。他不识字,就拿回家给爹念。听完后,全家哭了整晚。第二天,爹把祖传的铜铃扔进了河里,说再也不拜假神了。”

老妇人点燃香烛,轻声说:“爷爷,书还在传。您放心。”

远处山峦起伏,云开月出,银辉洒落大地。

仿佛有一支看不见的笔,仍在默默书写。

不是为了完结,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有机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