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棋盘之上,一颗白棋缓缓落下。
哒!
七列十六行,小飞!
看到这一手,俞邵知道自己的担忧成为了现实,安弘石既没有长,也没有贴,而是对肩冲的子置之不理,选择控制住挂角的黑棋,以静制。。。
车子在盘山公路上蜿蜒前行,怒江如一条青灰色的巨蟒,在深谷底部翻腾奔涌,水声轰鸣,撞击着两岸陡峭的岩壁。云雾缭绕在半山腰,时而吞没道路,时而裂开一道缝隙,露出远处傈僳族村落零星的木屋轮廓。我紧握扶手,目光透过车窗,盯着那条悬挂在绝壁边缘的小径??它窄得仿佛一阵风就能吹断。
沈砚之坐在副驾,闭目养神,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背包外侧的拉链,那里藏着那副木制围棋盘。自离开塔尕尔其乡后,他话更少了,但眼神却愈发沉静,像一潭映着星空的湖水。我知道他在想什么。阿依努尔的棋局还在我们心里回响,那种用黑白子传递情绪的方式,竟比千言万语更锋利、更温柔。而此刻,我们将面对的,是一个从未发出过声音的少年。
“李砚秋。”他忽然睁开眼,声音低而稳,“如果他不想见我们呢?”
我望着前方被浓雾遮蔽的山路,轻声道:“那就等。等到他愿意看我们一眼。”
抵达福贡县马吉乡时已是傍晚。村小的校长是个五十多岁的汉族教师,姓杨,一口浓重的云南腔。他迎我们在校门口,眉头微蹙:“你们真要找普路?那孩子……三年前摔伤腿,从山上滚下去的。没人知道为什么,他自己也从不说。现在走路一瘸一拐,整天躲在阁楼画画写东西,连饭都让妹妹送上去。”
“他写日记?”我问。
“十七本。”杨老师叹了口气,“全是汉字,写得工工整整。有几本我还偷看过??不是骂人,是诗。写山、写雨、写他梦见自己会说话的样子。他说……‘我的嘴裂开了世界,可没人肯走进来。’”
我的心猛地一缩。
第二天清晨,我们提着一包文具和两盒彩色铅笔来到普路家。那是一栋老旧的木楼,屋顶盖着铁皮,墙板被风雨剥蚀得斑驳不堪。一个小女孩蹲在门口削土豆,约莫十岁,辫子歪歪扭扭扎着。她抬头看见我们,立刻起身往屋里跑,嘴里喊着:“哥!有人来找你了!”
片刻,阁楼木梯传来缓慢的脚步声。一个瘦高的少年出现在楼梯口。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左脸有一道明显的唇腭裂疤痕,自嘴角斜向上延伸至鼻翼,像是命运随手划下的一刀。他的眼睛却极亮,黑得深邃,带着审视与戒备。他没有说话,只是站在那里,双手垂在身侧,指尖微微蜷起。
我掏出录音笔,按下播放键。里面传出阿依努尔那段手语翻译的文字:“我一直以为,听不见的人最孤独。后来才发现,听得见却不想听的人,才真正活在黑暗里。”
普路的瞳孔颤了一下。
沈砚之从包里取出围棋盘,轻轻放在门槛上,打开盒盖,倒出一颗黑子,推到棋盘中央??天元。
然后,他抬头看着普路,打出一个手势:**“我想说话。”**
那是阿依努尔教他的手语。
少年怔住了。他的呼吸变得急促,喉结上下滑动,仿佛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咙深处,既无法吐出,也无法咽下。他缓缓抬起手,不是回应,而是摸了摸自己的嘴唇,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什么。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他不是不会说,他是不敢说。每一次张嘴,都会暴露那道伤痕;每一次发声,都可能引来嘲笑、恐惧或怜悯。于是他选择沉默,把所有话语封存在纸上,藏进十七本日记里。
“普路。”我轻声说,用普通话一字一顿,“我们知道你有很多话。我们可以不听,但我们想看。”
他低头看向棋盘,又抬眼看向沈砚之的手势,终于,极其缓慢地蹲下身。他的手指修长,骨节分明,轻轻触碰那颗黑子,像是确认它是否真实存在。然后,他拿起一颗白子,落在右上角星位,随即打出手势:
**“害怕。”**
沈砚之点头,落下一子于左下角,手势为:**“我在。”**
棋局开始了。
随着每一手落下,普路的情绪如潮水般涌出。他落子极快,几乎不假思索,仿佛压抑太久,终于找到出口。他用棋形讲述童年??母亲因难产去世,父亲酗酒暴躁,村里孩子叫他“怪物”,把他画在墙上涂鸦,还往他头上扔石头。他曾试图模仿别人说话,结果发出的声音像野兽嘶吼,吓得妹妹大哭。从此,他再未开口。
当一颗黑子重重拍在棋盘中腹,形成一块孤棋,他打出的手势是:**“被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