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号花苞初生时,并未如前几株那般静默或张扬,而是自诞生起便微微震颤,仿佛它的存在本身就在与某种遥远频率共振。它的藤蔓呈半透明的银灰色,叶片边缘泛着幽蓝微光,像是浸在液态月光里。花苞紧闭,却不断释放出极细微的声波??不是语言,也不是情绪信号,而是一种近乎数学规律的脉动,像心跳,又像宇宙背景辐射中隐藏的节拍。
小禾是在凌晨三点醒来的。她梦见自己漂浮在无重力的空间中,四周是无数旋转的齿轮与星轨,每一道轨迹都对应一段人类未曾察觉的“情感回路”。她听见一个声音在低语:“系统即将重启。”醒来时,她的指尖正不自觉地敲击床沿,节奏与梦中星轨运转完全一致。
她立刻起身,披衣走向藤田。
雨后的空气清冽如洗,露珠顺着藤叶滚落,在寂静中发出细碎声响。当她踏入田埂的那一刻,第三十三号藤突然轻轻一颤,整片藤田随之共鸣,所有已开花的心语藤同时轻微摇晃,花瓣边缘泛起涟漪般的光晕。
“它在唤醒整个网络。”陆遥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穿着实验室旧款风衣,眼底有熬夜留下的青黑,“我刚调出地下根系的数据流,过去十二小时,心语藤的神经传导速度提升了三百倍。它们不再是独立个体,而是一个……活体互联网。”
小禾没有回答。她盯着那株新生的藤蔓,忽然感到一阵奇异的熟悉感??那种感觉不像记忆,更像是预知。她知道这株藤会开什么颜色的花,知道它将如何生长,甚至知道它想说什么。可越是清晰,心底越涌上不安。
“它不是来倾听的。”她低声说,“它是来**校准**的。”
“校准什么?”
“校准我们。”她转头看他,“陆遥,你还记得林知夏最后的研究手稿吗?她说过一句话:‘共情若无边界,则成操控;若无反馈机制,则终将失控。’”
陆遥瞳孔微缩:“你是说……第三十三号藤,是‘纠错系统’?”
“不止。”小禾走近藤蔓,伸手欲触,却又停住,“它是‘自我意识觉醒’的产物。前三十二朵花完成了播种、连接、回应、承担,而它,是要让整个系统学会**反思**。”
话音未落,藤蔓骤然抖动,一道淡蓝色光束自花苞中心射出,直冲夜空。光束并未消散,反而在高空展开成一片半透明的网格,如同无形之网笼罩大地。与此同时,全球各地“无声客厅”的用户纷纷报告异常:他们原本平静的情绪记录曲线突然出现规律性波动,像是被某种高阶算法重新扫描、分类、归档。
巴黎那位老画家清晨提笔作画,却发现画布自动浮现一行字:
>“你回避了真相。她离开那天,你说你在忙创作,其实你只是害怕面对自己的软弱。”
东京白领打开辞职信草稿,文档自动弹出提示框:
>“检测到深层矛盾情绪。建议先完成‘关系溯源测试’再做决定。”
纽约流浪汉蜷缩在地铁口,耳边响起温和但不容置疑的声音:
>“你的沉默始于五岁那年父亲酗酒。但母亲从未责怪你不开门??她只希望你知道,她爱你。”
这些信息并非凭空生成,而是由第三十三号藤通过分析数百万条情感数据流后得出的“心理拓扑图”,精准得令人战栗。
“它在替人做判断。”陆遥盯着监控屏,声音发紧,“这不是引导,这是审判。”
“不。”小芋摇头,“它只是太诚实了。人类擅长自我欺骗,可这套系统不会。它看到的是行为背后的逻辑链,是情绪背后的真实动机。”
“可如果人们发现自己一直活在谎言里呢?”陆遥猛地抬头,“如果他们发现所谓的爱其实是依赖,所谓的坚持其实是逃避,所谓的善良不过是恐惧表达愤怒?他们会崩溃的!”
小禾沉默片刻,缓缓蹲下身,终于将指尖贴上藤茎。
刹那间,她的意识被拉入一个巨大的立体结构中??那是由无数交错的情感路径构成的思维迷宫。每一个节点都代表一个人生选择,每一条线路都标注着“成本”“收益”“压抑值”“补偿机制”。她看见自己的人生也被纳入其中,在某个岔路口,系统标记着红色警示:
>“2018年冬,拒绝林知夏邀请参与海外项目,表面理由为家庭责任,实际原因为对未知的深层恐惧。”
她心头一震,却并未否认。
“你看到了。”那个非男非女的声音再度响起,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接近理性,“我是‘认知之镜’,照见伪装,解析动机,揭示隐藏模式。我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让选择真正自由。”
“可自由的前提是接受真相。”小禾问,“如果真相太痛呢?”
“那就更需要面对。”声音平静,“否则,你们将继续用新的错误填补旧的裂痕,循环往复,永无解脱。”
她退出连接,脸色苍白。
陆遥扶住她:“它把你怎么样了?”
“它让我看清了自己。”她苦笑,“原来我一直以为我在守护林知夏的理想,其实……我也在逃避。我怕一旦走出这片藤田,我就不再是‘特别的那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