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影视编辑器 > 第159章 院试(第2页)

第159章 院试(第2页)

没有钟鼓齐鸣,没有山呼万岁。

只有吕芳带着几个太监,在玉熙宫外设下香案,将诏书内容宣告天地。

随后,嘉靖帝换上了更为朴素的斋戒礼服,走出了他待了二十年的精舍,来到玉?正殿。

他没有看身后跪倒一片的太监宫女,也没有看远处巍峨的紫禁城,只是抬头望着灰蒙蒙、没有一丝雪意的天空。

寒风卷起他的衣袂,显得那道身影愈发孤寂而偏执。

他焚香,下拜,开始诵读祈雪的青词。

声音平稳,甚至带着一种奇异的韵律,仿佛真的在与上天沟通。

但唯有近前的吕芳能看到,皇帝低垂的眼眸中,没有丝毫的虔诚,只有一片冰冷的、酝酿着风暴的深渊。

“皇上已经罪己了,”吕芳在心中默念,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接下来,该轮到“人祸”来承担天怒的后果了。周云逸的死,仅仅是个开始。”

嘉靖四十年正月初一,皇帝违心罪己,在西苑斋戒祈雪。

这份屈辱,像一颗种子,埋在了帝国最高权力者的心中。

而满朝文武,在短暂的松了口气后,很快将意识到,皇帝的退让,从来都不是结束,而是另一场更激烈博弈的开始。

此刻无声的玉熙宫,正在默默积蓄着,足以掀翻无数人命运的惊雷。

嘉靖四十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

一场姗姗来迟的大雪,终于覆盖了北京城的金瓦朱墙。

雪落无声,却仿佛暂时掩盖了这座帝国心脏的腐烂气息。

西苑玉熙宫的琉璃瓦被积雪衬得愈发清冷,殿内金丝楠木柱下,五座蟠纹铜炉烧得炽热,却暖不透在场众人心中的寒意。

嘉靖帝依旧身披道袍,高坐于明黄纱帘之后,身影模糊,唯有手中那串紫檀念珠偶尔相碰的轻响,提醒着众人他的存在。

帘外,大明朝最顶尖的权臣与宦官分列两侧,一场没有刀光剑影,却关乎千万人命运的战争,即将在这片氤氲着檀香与药石气味的空间中打响。

会议伊始,内阁次辅兼户部尚书徐阶,这位素以沉稳著称的老臣,用一贯平和的语调,念出的数字却如同惊雷:“陛下,去岁太仓库实收银两二百八十五万两,各项支出五百四十一万两,亏空。。。。。。二百五十六万两。”

他顿了顿,声音沉重,“东南倭患,军费开支一百四十万两;北方鞑靼,长城防务及九边粮饷需一百八十万两;宫中用度。。。。。。一百二十万两。”

每一个数字,都像一记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

庞大的帝国,已然到了油尽灯枯的边缘。

纱帘后,嘉靖帝拨动念珠的手指微微一顿。

不等徐阶继续,严嵩之子,身兼吏部、工部侍郎的严世蕃已然出列。

他身形肥硕,目光锐利,声音洪亮地盖过了殿外的风雪声:“陛下!臣以为,开源节流,重在开源!东南赋税重地,浙江一省,水网密布,气候宜桑,本是“丝绸之府”。若能将部分低洼稻田改为桑田,大力发展丝绸织造,所

产丝绸可由市舶司专营,贩售西洋、东瀛,其利何止十倍于稻米?此策若行,数年之内,国库亏空可平!”

他侃侃而谈,描绘着一幅“桑林遍野,银钱自来”的美景。

司礼监几位秉笔太监,如陈洪等人,眼神闪烁,显然早已与严党通过气。

“严侍郎此言差矣!”一声断喝,来自兵部侍郎张居正。

他年轻气盛,眉宇间锋芒毕露:“浙江百姓,世代以稻米为生!‘改稻为桑”,说得轻巧!桑树三年方能成林,这三年间,百姓吃什么?田地被兼并,桑苗被士绅掌控,百姓沦为佃农,岂不是逼民造反?届时东南动荡,倭寇未

平,内乱又起,谁来担当?!”

户部侍郎高拱也立刻声援,他性格刚直,言语如刀:“臣附议!‘改稻为桑”看似为国谋利,实则乃饮鸩止渴!臣更想问,去岁江苏织造局报损的十万匹丝绸,究竟是真的漂没了,还是进了某些人的私囊?国库亏空,究竟是开

支无度,还是贪墨横行?!”

这话直指严党及宫内宦官痛处,殿内气氛瞬间剑拔弩张。

严世蕃脸色铁青,厉声反驳:“高拱!你休要血口喷人!‘改稻为桑’乃是国策,你如此阻挠,是何居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