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国潮1980 > 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 优越感(第2页)

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 优越感(第2页)

米晓卉没有立即回答。她让吴小川播放了一段视频。

画面中,甘肃武威一所小学的回族学生正在做早操,背景音乐竟是用维吾尔语吟唱的《登鹳雀楼》。镜头切换,宁夏银川一家书店里,汉族女孩正跟老师学习阿拉伯书法写《静夜思》。最后一幕,是佛罗伦萨广场上,朱莉娅带领一群外国孩子用中文齐诵《游子吟》,声调虽不准,却满含深情。

“文化不是替代,而是对话。”米晓卉说,“我们推广晨读,从没要求谁放弃母语、抛弃信仰。相反,我们鼓励用你们的语言读唐诗,用刺绣保存汉字,用手语传递诗意??因为我们相信,真正的文明,是能让不同声音和谐共鸣的。”

礼堂内渐渐安静下来。

阿依古丽站起来,走到台前,举起那块残破的绣帕:“这块布,是我母亲临终前教我绣的第一幅作品。她说:‘针线连着心,心通着天。’今天我们被人砸了房子,但我不会烧掉这块帕子。我要把它补好,挂在学校最高的地方。”

掌声雷动。

第二天清晨五点,校园钟声响起。

学生们陆续走进操场。没有扩音器,没有投影仪,只有几十支蜡烛围成圆圈。阿依古丽站在中央,翻开一本泛黄的《唐诗选》,轻声念出第一句:

“春眠不觉晓……”

起初只有几个孩子跟着念。渐渐地,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齐。风吹动烛火,映照在每一张脸上,如同神光降临。

吴小川悄悄按下录像键。他知道,这段影像将传回北京,上传平台,送往阿富汗、叙利亚、南苏丹??所有渴望光明的地方。

一周后,央视播出专题纪录片《和田之光》。结尾处,阿依古丽对着镜头说:“他们以为摧毁几台机器就能熄灭火焰,但他们不懂??当我们开始朗读,火种就已经种进了心里。”

影片播出当晚,“晨读联盟”官网流量暴涨三百倍。超过两万名志愿者报名赴边疆服务。更有大批海外华人自发组织“丝路诵读团”,计划沿着古丝绸之路开展跨国民间文化交流。

然而,风波并未止息。

十月中旬,某境外媒体发布长篇报道,题为《中国的软实力渗透:以“晨读”之名的文化扩张》。文中歪曲事实,称“晨读运动”实为中国政府操控青少年思想的工具,企图通过诗歌灌输民族主义情绪,并列举所谓“证据”:江西某小学晨读时播放军歌、河南某中学强制学生穿汉服上课等。

舆论瞬间反转。

社交平台上,“警惕文化洗脑”“拒绝精神控制”等话题登上热搜。部分家长公开质疑:“凭什么我家孩子每天早上必须读书?这是侵犯自由!”

更令人震惊的是,国内某知名教育评论公众号跟进发文,标题赫然写着:“当情怀沦为运动,我们离狂热还有多远?”

米晓卉看着手机屏幕,手指冰凉。

李志远怒不可遏:“全是断章取义!江西那所学校是在建军节搞主题活动,河南那个班级只是汉服社团自发活动,跟晨读项目根本无关!”

“但公众看不到细节。”陈知微冷静地说,“他们只记得标题。现在我们需要一场正面回应,而且必须由普通人来说话。”

于是,“百人口述计划”启动。

团队连夜联络全国各地参与者,请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晨读如何改变了生活。视频采用极简拍摄:一盏灯,一张脸,一段独白。

第一位出镜的是黑龙江漠河的王建国,六十岁,护林员。“以前冬天太冷,一家人吃完饭就躺下睡觉。自从参加‘家庭晨读’,现在每天早上五点半,我和老伴、儿子儿媳、两个孙子围在炕上读一首诗。读完再喝碗热粥。感觉这个家,终于有了温度。”

第二位是深圳打工妹李婷,十九岁。“我初中辍学,来城里做服务员。有一天看到楼下小学生晨读,听着听着就哭了。后来加入社区读书角,现在自学考了大专。上周我给妈妈读《游子吟》,她一边听一边抹眼泪,说‘原来你写的字这么好看’。”

第三位是西安盲童学校的学生刘阳,十一岁。他摸着触觉诵读仪上的凸起点阵,一字一顿地说:“我不认识字,但我能‘看’到它们。米奶奶送我的机器里,存着一百首诗。每天晚上睡觉前,我就让它读给我听。有时候做噩梦醒来,只要按下播放键,听到‘床前明月光’,就不怕了。”

视频合集发布当日,标题定为:《我们不是工具,我们是人》。

一夜之间,播放量破亿。

评论区泪如雨下:“原来所谓的‘控制’,是让人学会爱父母、爱生活、爱这个世界。”“你们说这是洗脑?可我怎么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启蒙?”“比起刷短视频浪费生命,不如陪孩子读一首诗。这难道也算罪过?”

三天后,那篇煽动性文章作者公开道歉,承认资料未经核实,已主动删除内容。境外媒体的抹黑报道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批评为“缺乏基本文化理解”。

风波渐息,但米晓卉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

十一月初,国家发改委召开座谈会,邀请“晨读中国”项目组汇报工作。会议室庄严肃穆,十余位司局级领导列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