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国潮1980 > 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 优越感(第1页)

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 优越感(第1页)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这几句话出自《荀子·天论》。

其大致意思是??自然规律自有其运行法则,不会因为尧这样的圣君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这样的暴君而消。。。

米晓卉端着粥碗坐在长桌尽头,目光缓缓扫过众人。晨光透过窗棂洒在她鬓角的银丝上,像镀了一层薄金。她没说话,只是用汤匙轻轻搅动碗里的小米粥,热气氤氲而起,模糊了窗外那幅“灯火长明”的横批。

李志远夹起一块咸菜放入口中,忽然道:“昨晚我做了个梦,梦见咱们最早办晨读班的那个废弃礼堂又亮了灯。一群孩子蹲在地上,拿粉笔抄《劝学》。可等我走近一看??黑板上的字全在动,像蚂蚁爬。”

陈知微放下筷子:“你这是压力太大。最近‘百万家庭’的数据汇总太密集,连轴转了半个月。”

“不是压力。”李志远摇头,“是预感。你们有没有觉得,现在这股热潮来得太顺?好像所有人都突然爱上了读书。可越是这样,越怕背后藏着什么看不见的东西。”

米晓卉抬眼看他:“你是说……有人在推?”

“不止是推。”李志远压低声音,“我在教育部一个老同学那里听说,有高层正在讨论把‘晨读’纳入基础教育必修课试点,还准备成立‘传统文化评估中心’,对各地开展情况进行打分排名。”

赵振国皱眉:“好事啊,怎么听你说得像要出事?”

“因为指标一旦量化,就会变味。”李志远盯着桌上那盏小油灯,“今天你要求每校每周三小时晨读,明天就要看参与率、背诵量、家长满意度。后天呢?会不会出现‘晨读GDP’?学校为了达标,让学生机械重复?甚至造假打卡?”

屋里一时沉默。

林婉清轻轻拍了下轮椅扶手:“他没说错。当年抗战时期,也有类似的‘救国识字运动’,初衷极好,结果不少地方演变成强迫农民通宵认字,老人累倒在田头。理想若被体制化,常会碾碎它原本想保护的人。”

米晓卉缓缓点头:“所以我们的路必须更稳。不能只靠感动,得建立真正的机制。”

话音未落,门铃骤响。

志愿者小张匆匆进来,脸色发白:“米老师,新疆那边……出事了。”

所有人猛地站起身。

“和田一小昨天晚上遭袭,阿依古丽家的房子被砸了,投影设备全毁,还有两个孩子受了轻伤。据说是一伙极端分子干的,他们认为‘外来的文化侵蚀了本地信仰’。”

“人呢?阿依古丽怎么样?”陈知微一把抓住她的手臂。

“她没事,就是嗓子喊哑了。她说……她说对不起大家,可能没法继续组织诵读了。”

米晓卉闭上眼,深吸一口气。良久,她睁开眼,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准备机票,我要去和田。”

“你不能一个人去!”李志远立刻反对,“那边局势不稳定,中央都发布了旅行警告。”

“所以我不是一个人去。”米晓卉站起身,走向书房,“我要带一支队伍??火种员代表、心理辅导师、安全顾问,还有……吴小川。”

三天后,乌鲁木齐机场。

风沙扑面而来,天空灰黄一片。米晓卉戴着头巾走下舷梯,身后跟着七名成员组成的支援小组。吴小川背着摄像机走在最前,脸上毫无倦意。他在飞机上反复看了三遍阿依古丽发来的视频:废墟中,一块绣着“宇宙洪荒”的布片挂在断墙上,在风中飘摇如旗。

车队驶向和田途中,当地公安干部提前接应。“目前情况基本控制,但氛围紧张。”他说,“有些村民开始怀疑,是不是搞这些汉文化活动惹来了祸。”

米晓卉听着,手指轻轻摩挲包里的铜制灯牌。

抵达和田一小已是傍晚。校园外墙刷上了新的标语,教学楼顶换上了崭新的国旗。阿依古丽站在门口迎接,双眼红肿,却挺直脊背。她穿着一身素色艾德莱斯裙,肩上搭着一条残破的绣帕。

“你们不该来的。”她声音嘶哑,“太危险。”

“我们来了。”米晓卉握住她的手,温声道,“而且不会再走。”

当晚,他们在学校礼堂召开紧急会议。十余位维吾尔族教师、村干部、家长代表到场。气氛凝重。

一位年长教师开口:“我们尊重传统,也愿意学习中华文化,可孩子们的安全怎么办?昨天有个老太太问我:‘为什么我们要背《千字文》,而不是念自己的经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