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人间有剑 > 第四百三十一章 有人想见有人已见(第2页)

第四百三十一章 有人想见有人已见(第2页)

老塾师拄杖而来,凝视良久,终是笑了:“原来守灯人的名字,本就不该被提前写下。”

数日后,江南某座破庙中,疯癫老尼突然起身,撕下墙上旧字,重新写下:

>“我不再恨了。

>我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她走出庙门,迎着朝阳迈出第一步,身后炭迹未干,却已引来无数人驻足抄录。

西北边陲,那名走入风沙的刺客并未死去。三年后,有人在戈壁深处发现一座简陋医馆,主人蒙面行医,专治战伤流民。他从不收钱,只让人临走前说一句善意的话。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沉默片刻,取出一枚玉牌,上面刻着“妞妞”二字,声音低哑:“因为她问我‘你还好吗’的时候,我没回答。”

东海之上,商旅焚毁账册后并未归隐,反而变卖家产,组建船队,专程接送被拐儿童返乡。每救一人,便在其手腕系一条蓝绳,上绣铃兰花一朵。孩子们称他“蓝绳叔叔”,而他总笑着说:“我只是把别人给我的光,还回去罢了。”

南疆铃兰田中,一名失明幼童在母亲带领下触摸新开的花朵。刹那间,他睁大双眼,惊呼:“妈妈!我看见颜色了!”医者查验无果,只得叹曰:“此非目见,乃心见也。”

北境桃林,每年秋风起时,前来摘果的孤儿越来越多。他们不知彼此姓名,却默契地围坐一圈,共饮一碗酒,敬北斗第七星。风过林梢,铜铃复响,清音袅袅,仿佛穿越百年时空,与当年老兵举杯同饮。

十三州“无声学堂”迎来第一百零一届新生。这一届共有七十四名孩童,每人佩戴一枚玉牌。当校长用手语说出开学第一课时,全场静默,唯有七十四双手齐齐举起,掌心向上,承接月光。

>“今天,你们要学会的第一件事,

>是记住??

>你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回答。

>而现在,轮到你们去回答这个世界了。”

那一夜,莲林降下第二场金色细雨。雨滴落地即化为微光,渗入泥土。翌日,七十三棵同心树周围,又长出七十四株新苗,排列成环,宛如守护。树皮之上,天然浮现文字,正是《心语录》中最朴素的一句:

>“我不够好,但我愿意变好。”

盲童再次伸手抚摸,泪水滑落:“我能‘看’到了!这一次,我看的是人心。”

小满的学生们将此景绘成新壁画,张贴于全国学堂。画中,一百四十七棵树环绕心井,根系相连,枝叶交错,形成一片遮天绿冠。树冠之上,浮现出千万张面孔,皆含微笑。壁画下方,题字遒劲:

>“此谓同心林。

>心若同频,万里如邻。

>今添七十四,非止传承,亦启新生。”

阿舟的弟子们整理遗稿,发现《万灯图》灰烬并非全灭。残留一角竟拼出一幅未完成的画面:万千灯火之间,站着一个小男孩,手持铃兰花茎笔,正抬头望向星空。画旁题诗一首: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心。

>莫道孤光难久持,

>天地俱是守灯人。

>??后学补遗

画展当日,观者如潮。一位年轻女子伫立良久,忽然转身离去,次日便辞去官职,奔赴边疆教书。临行前留下一封信:“我曾以为改变天下要靠权势,如今才懂,真正照亮黑暗的,是那些俯身点灯的人。”

岁月流转,战火再起。某年冬,敌军压境,百姓流离。朝廷征兵十万,粮草匮乏,士气低迷。忽有一日,莲林少年集结百人,肩背竹篓,手持木碗,徒步千里赴前线施粥。他们自称“心灯行者”,不穿铠甲,不佩刀剑,只胸前佩戴玉牌,上刻乱葬岗亡魂之名。

将士见之动容。一名将军放下令旗,亲自舀粥分食;一队骑兵解甲归田,随行护送;更有敌营士兵悄悄越界,只为喝一口热汤,听一句“你还好吗”。

三月后,两国议和,条约第一条写道:

>“自今日始,凡遇灾荒战乱,两国共担粮草,互派使者巡视民间疾苦。此约不以君王更替而废,不因山河变迁而止。立誓之人,皆为心井见证。”

史官记曰:“非兵威所致,乃人心自化。”

百年之后,考古学者发掘出一座地下书院,出土一卷竹简,记载某夜暴雨倾盆,屋顶漏水,学生冒雨修补摔伤,众童围护朗读《心语录》,伤童苏醒含泪道:“疼,但值得。”师问其故,答曰:“因为我知道,明天还会有人来读书。”

碑文末尾附言:

>“此非伟业,亦录入者,盖因其真。

>真者,足以动天地。”

极北占星台,新一代观星人观测到,“心灯星”光芒愈发稳定,且每隔十三年,便会分裂出一颗伴星,虽暗弱,却始终相伴。民间传说:那是阿禾与哥哥重逢后的笑容,化作了永恒星辰。

某年春分,莲林再迎访客。此人布衣草履,面容清癯,手中握一朵铃兰花。他在阿禾碑前久久伫立,终将花置于碑顶,低声说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