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林小满住在村小学的教师宿舍。床是两张课桌拼的,被褥散发着陈年霉味。但她躺下时,却觉得踏实。窗外月光洒在山梁上,宛如银河倾泻。
半夜,手机震动。是总部发来的紧急通报:广西融水苗寨突发山体滑坡,三名儿童被困,通讯中断,救援队正在赶往现场,请求远程医疗支持。
她立刻坐起,拨通张远山的视频电话。画面很快接通,背景是颠簸的救护车。
“伤情初步判断为肋骨骨折、头部外伤,其中一个孩子出现呼吸抑制。”张远山语速飞快,“我们需要实时指导气道管理。”
林小满迅速调出便携终端,接入国家应急医疗云平台,同时联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急诊专家。信号经过三次跳转才稳定,每一秒都像在刀尖上行走。
“听我说,现在进行环甲膜穿刺。”她对着麦克风清晰指令,“位置在喉结下方凹陷处,用5号针头垂直刺入,注意不要偏移……对,看到了气泡!通气成功!”
十五分钟后,最后一个孩子恢复自主呼吸。救援队长哽咽着报告:“三人都已送上直升机,生命体征平稳。”
林小满瘫坐在椅子上,手心全是汗。她抬头望向窗外,天还未亮,但星河璀璨。
第二天清晨,她召集村民召开“互助契约会”。这是她在实践中摸索出的新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签署健康守护协议,每户承诺帮扶至少一户孤寡或残障邻居,系统自动记录服务时长并兑换积分。
“这不是施舍,是交换。”她解释道,“你帮别人量一次血压,积一分;陪老人去医院,积五分;教孩子上网课,积三分。积分可以换药、换米面粮油,甚至换一部老年机。”
人群中一片骚动。有人犹豫,有人兴奋,也有人质疑:“万一有人偷懒呢?”
林小满笑了笑,打开后台监控界面:“每个操作都有GPS定位和人脸识别,虚假记录会被系统标记。但我们更相信??人心比算法更准。”
最终,全村十二户全部签约。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个曾因孩子夭折而封闭多年的母亲,主动提出要照顾村里唯一的独居老人。
“我懂那种痛。”她说,“我不想再让别人经历。”
第七天,斜坡村迎来第一场远程诊疗。北京协和医院的内分泌科医生通过高清镜头,为老汉诊断病情,并开具电子处方。药品将由县邮政EMS专车配送,七十二小时内送达。
老人听着医生的话,不停点头,最后突然跪了下来:“恩人啊……我这辈子没见过大医院的医生,没想到能在家里见着!”
林小满急忙扶起他:“您别这样,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不,这不是应该,这是奇迹。”老人泪流满面,“以前我觉得命苦,是老天不开眼。现在我知道,是有人替老天睁开了眼。”
她鼻子一酸,转身望向窗外。山风正拂过梯田,油菜花开得金黄,像是大地点燃的火苗。
离开那天,全村人列队相送。孩子们捧着野花,老人端着粗瓷碗装的蜂蜜,李秀兰塞给她一本手抄的《村民健康日志》,扉页写着:“送给点亮我们日子的林老师”。
车行至半山腰,后视镜里,那座小小的村庄渐渐隐没在云雾之中。可她知道,那里已有一盏灯永不熄灭。
手机再次震动。新消息来自新疆塔什库尔干:
【边境牧区建成首个跨境远程会诊点,与巴基斯坦一侧山村实现首例联合诊疗。患儿经中方医生指导救治成功。当地村民称‘萤火盒子’为‘和平之光’。】
她笑了,回复:
【光不分国界,善亦如此。】
车子继续前行,驶向下一个无名之地。天空湛蓝,阳光洒在车身,“萤火行动”四个字熠熠生辉。车内,阿杰轻声哼起一首藏族民谣,其他人跟着轻轻和着。林小满望着远方连绵的群山,忽然觉得,自己不再是孤独的行者,而是万千微光中的一缕,正与其他光芒交织成网,覆盖这片辽阔而深情的土地。
傍晚时分,车队停靠在一个小镇加油站。她下车透气,顺手给母亲打了个电话。
“妈,我没事,刚从甘肃一个村子出来。”
“瘦了。”母亲只说了两个字,顿了顿又补一句,“可你爸说,你在电视上看着特别精神。”
她怔了一下,才知道《微光成炬》的预告片已经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