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1987我的年代 > 第705章阳谋(第1页)

第705章阳谋(第1页)

把李恒送到学校,余淑恒就径直走了,没有进庐山村。

她说要回东京恒远投资,最近这段时间日经股市走势透着一股不寻常的味。她说要亲自盯着才放心。

好吧,逃离沪市,工作需要是一方面,同时也和感情方。。。

直升机的轰鸣声渐渐远去,山谷重归寂静,唯有溪水奔流的声响在晨光中愈发清晰。林小满站在“渡舟屋”前的石阶上,望着远处被雨水洗过的青山,云雾如纱般缠绕山腰,仿佛天地也在疗伤。她手中握着那本日记,纸页已被夜露微微打湿,字迹晕开些许,却依旧清晰可辨。

身后教室里传来孩子们朗读的声音,清脆而坚定:“a??啊,像太阳升起时的第一声呼吸;i??咿,像风穿过竹林的低语……”那是陈晓雯带着他们在复习昨天学的拼音。周宇则蹲在操场边,用树枝在地上画坐标系,教几个高年级学生如何用角度和步距估算山坡坡度。卓玛抱着一摞刚烘干的作业本跑来跑去,脸上沾了粉笔灰也不自知,像个真正的小老师。

林小满轻轻推开门,走进办公室。桌上摆着一台刚充好电的平板电脑,屏幕亮起,是联合国发来的确认函:古丽与阿迪力的演讲时间已定于巴黎当地时间十月十八日下午三点十五分,全球直播。附件中还附上了峰会日程、媒体采访安排以及一段来自评审团主席的语音留言:“我们期待听到你们讲述‘灯’的故事。”

她点开录音,听着那温和却庄重的外国口音,心头泛起一阵波澜。灯?她忽然想起那个雨夜,小女孩说“这里有灯”的模样。那盏灯不只是太阳能板驱动的LED光源,更是某种信念的具象??它照亮的不仅是书页上的文字,还有人心深处对未来的微弱期盼。

她打开微信,给小周回消息:“请把《泥土中的代码》讲稿最后加上一句:‘那盏灯的名字,叫林小满。’”发送后,她笑了,又迅速删掉,改成:“不用提我名字。换成??‘那盏灯没有名字,因为它属于每一个愿意点亮它的人。’”

正要退出时,一条新信息跳了出来??黔东南联络人发来视频邀请。她接通,画面里是一位身穿侗族盛装的老妇人,头戴银冠,满脸皱纹如树皮般深刻,但眼神明亮得如同山泉。她是鼓楼旁那位年逾七旬的歌师,名叫吴月娘。

“林老师,你看到天上的虹了吗?”老人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问。

林小满一怔,转头望向窗外。果然,一道七色彩虹横跨两座山峰之间,宛如一座通往云端的桥。

“看到了。”她轻声回答。

“这是吉兆。”吴月娘缓缓说道,“我们侗家人说,虹是祖先架的桥,连接生死,也连接过去与未来。你来了,桥就通了。”

林小满鼻子一酸,竟说不出话来。

老人继续道:“我已经召集了十二位歌师,准备把《大歌谱系》中最古老的十二支曲子录下来。但我们有个请求??你要亲自来听第一首,然后我们一起唱《敬茶歌》,让歌声通过你的设备传出去,让全世界都听见。”

“我一定到。”林小满郑重承诺。

挂断视频后,她立刻召集支教团队开会。议题只有一个:两周内完成“渡舟屋”一期工程收尾,并启动向黔东南转移的准备工作。

“这意味着我们要同时做三件事。”艾力摊开地图,指着从贵州南部到东部的路线,“一是确保本地项目平稳过渡;二是筹备巴黎演讲的技术支持;三是为下一个‘渡舟屋’选址落地。”

“时间紧,任务重。”古丽补充,“而且巴黎那边需要实时连线,我们必须搭建稳定的卫星通信系统。”

林小满点头:“我已经联系了深圳一家公益科技公司,他们愿意捐赠一套便携式VSAT卫星终端,三天内送达榕江镇。小周会派技术人员随行。”

“那我去负责安装调试。”阿迪力主动请缨,“顺便测试远程直播流程,确保万无一失。”

会议结束时,天空再次放晴。施工队已经开始浇筑多功能活动场的地基,水泥搅拌机嗡嗡作响,村民们轮流上阵,连七十岁的杨伯都扛着铁锹来了。他说:“这地基打得牢,娃儿们的脚才站得稳。”

中午,林小满独自爬上后山一处高地,这里是全村视野最好的地方。她拿出手机,打开一张电子地图,标记出即将启程的下一站??黎平县地坪乡,一个藏在群山褶皱里的侗寨。那里有六百年历史的鼓楼,有世代传唱的大歌,也有三十多个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孩子。

她轻声对自己说:“不是我去建屋,是这些孩子在等我。”

傍晚,一场特别的仪式在“渡舟屋”前举行。全体村民齐聚,为即将出发的团队送行。老人们端出米酒,妇女们捧着绣了一整夜的香包,孩子们则一人折了一只纸船,放进门前的小溪。

“船儿漂到哪儿,祝福就跟到哪儿。”卓玛认真地说,把她那只画了星星的纸船轻轻放入水中。

林小满蹲下身,握住她的手:“你会成为更好的老师,比我强。”

“那你呢?”

“我去点亮另一盏灯。”

人群安静下来。村长走上前,将一面手工缝制的旗帜交给她。红布上用金线绣着三个字:“渡舟屋”,下方是一艘扬帆的小船,背景是北斗七星。

“带着它走吧。”他说,“这是我们全村的心意。不管你去哪,这里永远是你的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