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深深鞠躬,泪水滑落。
第二天清晨,车队缓缓驶离村庄。林小满坐在副驾驶位,回头望去,只见“渡舟屋”在朝阳中熠熠生辉,铜铃随风轻响,叮咚,叮咚,像是大地的心跳。
前往黔东南的路上,山路蜿蜒,越往东行,植被越茂密,空气里弥漫着楠木与苔藓的气息。沿途经过数个侗寨,鼓楼耸立,飞檐翘角如鹤展翼。每当路过学校,她都会让司机停下,下车查看校舍状况,询问师资缺口,记录每一份需求。
第三天午后,终于抵达地坪乡。迎接他们的正是吴月娘和一群身着盛装的歌师。鼓楼下早已搭起临时舞台,十二张长凳排成半圆,上面摆放着古老的牛腿琴、琵琶、木叶等乐器。
“林老师,请坐。”吴月娘牵起她的手,引她至最中央的位置。
随后,第一位歌师起身,清了清嗓子,闭目片刻,忽然开口??
那一瞬间,林小满感到灵魂被击穿。
没有伴奏,没有扩音,只有一人独唱,声音苍凉悠远,仿佛从地底升起,穿越千年岁月。那是《大歌?起源篇》,讲述侗族先民如何在战乱中迁徙,在深山里重建家园,靠歌声凝聚族群,代代相传。
歌词用的是古侗语,她听不懂,却分明感受到其中的悲壮与坚韧。她悄悄打开录音设备,同时启动直播信号。屏幕显示:全球已有超过八万人在线观看。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风中,全场寂静无声。许久,掌声雷动。
林小满站起身,眼含热泪:“这是我听过最美的教育。”
她转身对团队说:“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建一间智慧教室。我们要建一座‘声音博物馆’,把这些即将消失的旋律永久保存,并让它们走向世界。”
当晚,她在临时住处写下新的计划草案:
>项目名称:**“天籁之舟”**
>
>核心内容:
>1。将侗族大歌数字化,建立音频档案库;
>2。开发互动教学模块,让孩子通过VR学唱古调;
>3。设立“少年歌队”培养计划,每年选拔十名青少年接受专业训练;
>4。推出“云端共唱”功能,城市儿童可通过平台与山里孩子合唱一首歌;
>5。在“渡舟屋”设置沉浸式展厅,还原祭萨仪式、月也节庆等文化场景。
写完已是深夜。她推开窗,仰望星空。这里的夜空比任何地方都清澈,银河如练,横贯天际。她忽然想起十年前自己蜷缩在藏北帐篷里啃冷馍的日子,那时她以为改变世界太难,能活下来已是幸运。
如今,她不仅活着,还在不断出发。
第四天,施工正式启动。新“渡舟屋”选址在鼓楼西侧一片平地,既不破坏传统格局,又能俯瞰整个寨子。设计图由几位年轻建筑师连夜修改,加入了侗族风雨桥元素,屋顶采用斜坡青瓦,外墙镶嵌当地石材,内部则配备全套智能教学设备。
村民们自发参与建设。男人运料、砌墙,女人做饭、洗衣,孩子们放学后也来帮忙搬运工具。一位八岁的小女孩每天放学必来,默默扫地、递水,从不开口说话。林小满注意到她总盯着黑板看,便蹲下问:“你想上学吗?”
女孩点点头,又摇头。
“为什么?”
“奶奶说,女娃读书没用。”
林小满心头一紧。她当即找到女孩的家人,耐心沟通,甚至请来吴月娘一同劝说。最终,奶奶松口:“那就让她试试,要是成绩不好,还得回来放牛。”
“放心吧。”林小满笑着说,“她将来可能不是放牛,而是教别人怎么养牛致富。”
一周后,主体结构封顶。那天正好是巴黎峰会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