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红楼之黛玉长嫂 > 192第 192 章(第1页)

192第 192 章(第1页)

腊月风雪初歇,宫中忽传急报:北疆守将密奏,突厥残部联合回纥、吐蕃边军,在狼居胥山一带集结三万骑兵,扬言“踏平汉都,焚书坑儒”。朝议哗然,主战派力主即刻出兵围剿,以震慑外邦;主和者则忧粮草不继、边民受累,恐重演前朝征伐之祸。皇帝召黛玉入殿问策,群臣屏息,只见她缓步上前,袖中取出一卷地图,铺展于金砖之上。

“陛下,”她的声音清冷如泉,“此番敌势看似汹涌,实则内乱未平。据我监察院细作回报,突厥各部因连年旱灾,牛羊死尽,粮秣匮乏,所谓‘联军’不过虚张声势。且其内部纷争不断,右贤王欲夺单于之位,早已暗通我朝边将,只待一个契机。”

她指尖轻点图上一处峡谷:“此处名为‘断云谷’,两山夹峙,仅容单车通行。若遣使携粮十万石、布帛千匹前往‘慰问’,假意示弱,诱其主力南移抢掠补给,则可命周砚之自玉门关出奇兵,绕道漠北,直捣其老营??彼时妇孺牲畜皆在巢中,一旦失守,军心必溃。”

满殿寂静。有老将皱眉:“此计虽妙,然使者九死一生,谁肯赴险?”

黛玉抬眸,目光如刃:“我去。”

举座皆惊。皇帝动容:“卿乃国之柱石,岂可亲蹈虎穴?”

她却一笑,似春风拂雪:“正因为我是‘柱石’,才更该去。若连我都惧死避战,又怎能责人效命?况且……”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深意,“他们不是说我为妖女么?正好让他们亲眼看看,这‘妖女’是否真有呼风唤雨之能。”

七日后,黛玉率百人使团启程北行,车上满载粮布,旌旗猎猎,唯独不见刀兵。沿途百姓焚香祷祝,孩童跪送糍粑,老人颤声道:“姑娘去罢,莫回头。”她始终端坐车中,面色沉静,唯有贴身小婢紫绡知她夜夜咳血,枕巾染红,却仍强撑精神批阅边情密报。

行至阴山脚下,果然遭遇突厥前锋拦截。为首将领冷笑:“汉人女子也敢来谈和?不如留下做妾!”话音未落,黛玉掀帘而出,风雪扑面,她立于高车之上,披玄狐大氅,发束金环,声若洪钟:“我非来求和,乃来赐命!尔等饥寒交迫,十室九空,若再执迷不悟,三日之内,大军压境,鸡犬不留!然若愿归顺纳贡,我朝可许尔族迁入河套沃土,设学堂、建医馆、通商路??你们的孩子不必再吃草根,妻子不再被掳为奴!”

众胡骑愕然。一人低声翻译后,人群中已有骚动。那将领怒拔弯刀,却被身后亲兵悄然架住。原来随行的还有两名曾受监察院救助的草原孤儿,此刻挺身而出,痛陈汉地如何教他们识字、疗伤、分田立户。更有牧民听闻“女子也可入学”,竟当场跪倒叩首,泣不成声。

僵持之际,远方烟尘骤起。斥候飞报:周砚之已破狼居胥主营,俘获单于妻儿,并放火烧毁囤粮之地!

消息传来,突厥军心大乱。当夜,右贤王秘密来见,愿降汉称臣,换取自治之权。黛玉设宴款待,席间不动刀兵,只令随行女官弹琵琶、唱《木兰辞》,又展示西域女子学堂学生手绘的地图与算题。右贤王看得目眩神迷,终叹道:“原来女人也能治国……是我族蒙昧太久。”

三日后,双方歃血为盟,定下“五不犯约”:不侵边、不劫商、不禁学、不蓄奴、不分性别授业。黛玉亲书盟文,以汉、突厥、回纥三语镌刻于巨石,立于阴山之巅。归途中,她病倒于车中,高烧不退,恍惚间只觉有人握她手掌,低语:“玉儿,别怕,娘在这里。”

她睁眼,却见窗外雪花纷飞,哪有母亲身影?唯有紫绡泪流满面,抱着她的手不肯松开。

回京那日,已是元宵佳节。御街灯海如昼,百姓闻讯涌来,争相目睹“昭德郡君归来”。孩子们举着纸扎的小灯笼,上面写着“我要当女官”“长大嫁周大人”之类童言稚语。黛玉扶栏而望,忽见人群中有几个穿粗布衣裳的女孩,手中捧着自制的竹板黑板,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天、地、人”三个字。

她命车停驻,亲自下车相迎。那几个孩子吓得瑟缩,直到她蹲下身,柔声问:“你们是谁教的字?”

“是……是村口阿婆,她说您建的书院不要钱,还送笔墨。”其中一个胆大的答道。

黛玉心头一热,从怀中掏出随身携带的《千字文》抄本,一页页撕下,亲手递到她们手中。“拿去吧,好好念。将来,你们可以进明慧书院,可以考实务科,可以做县令、做将军、做提点使……只要你想,就没有做不到的事。”

女孩们含泪接过,像捧圣物一般紧紧抱在胸前。

翌日早朝,皇帝欲加封黛玉为“辅政公主”,参议军国大事。她再度婉拒:“臣非为爵位而来,只为天下苍生谋一条出路。今北方初定,然民生凋敝,亟需休养。请陛下暂缓扩军,转拨军费用于兴修水利、广设义塾,并允我推行‘女子承产法’。”

此言一出,殿内哗然。自古家产传男不传女,尤以士族为甚。大理寺卿当即出列反对:“女子无嗣,何以继宗?若任其分割祖业,必将导致门户衰败!”

黛玉冷笑:“那么请问大人,那些终身未嫁、侍奉双亲至孝的女儿,难道就该两手空空被逐出家门吗?那些丈夫早亡、独自抚养子女的寡妇,难道活该被人霸占田宅?”她取出一份状纸,“这是上月河北呈来的案子:一位老妇人膝下无子,仅有二女,临终前立遗嘱将田地均分。死后族人强占土地,诬陷女儿‘勾引外人’,将其卖入窑子。这样的世道,配称‘礼义之邦’吗?”

她环视群臣,一字一句道:“我不求今日便改尽天下旧俗,只请陛下准许试点三州:凡无子之家,女儿可视同儿子继承家产;寡妇守节五年以上者,有权自主处置婚嫁与财产;女子婚后所得财物,非经本人同意,夫家不得擅用。”

皇帝沉吟良久,终点头应允。诏书下达之日,民间震动。无数女子冒雪奔赴衙门登记田契,许多男子起初愤懑,待看到邻村某寡妇靠经营桑园富甲一方,反资助娘家修桥铺路,才渐渐信服。半年内,三州共新增女性户主一万三千余户,地方税收反增两成。

春去秋来,监察院改制为都察院已逾一年。黛玉主持编纂的《新律例释义》正式颁行,首次将“性别平等”“人身自由”“教育权利”写入法典条文。她亲自主持首批女法官选拔考试,试题包括判案逻辑、律法应用与伦理思辨,难度远超科举。最终录取三十六人,最小者年仅十九,乃前年脱籍婢女,靠自学律书脱颖而出。

此人名唤柳青鸾,曾在周府为厨娘之女,因识得账目被主母嫉妒,诬以偷盗,险些杖毙。幸得监察院巡查发现冤情,救出狱中。她当庭控诉旧主,赢得公审胜诉,从此立志习法。放榜之日,她跪在黛玉面前,哽咽道:“从前他们说,灶台就是我的命。如今我才明白,命不在灶台,而在心中那一杆秤。”

黛玉扶起她,轻声道:“那你记住,今后每一次判决,都要对得起这杆秤。”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