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娘子,别这样! > 第585章 姐妹一夫一万一(第3页)

第585章 姐妹一夫一万一(第3页)

>明朝谁敢谓虚无?”

她读罢泪流满面。

与此同时,终南山那株玉色新芽终于绽放,开出一朵半透明的莲花,花心悬浮一枚微小光核,宛如心脏般缓缓搏动。陈知远勘察后断言:“这是宁平神识的新载体。只要‘共忆’不断,它就不会熄灭。”

三年后,清明“共忆日”举行第二届。这一次,不再局限于诵读,而是全国联动,上演百场口述剧。街头巷尾,百姓自发讲述祖辈故事,孩童比赛谁记得最多“真事”。甚至连宫中皇子也被允许阅读《百姓春秋》,其中一位十一岁的小殿下听完《乞儿录》后,竟脱下锦靴,赤脚走在雪地上,说:“我想知道他们有多冷。”

又五年,宁平书院培养出第一批“记忆使者”,他们游走四方,专收孤儿、盲童、聋哑者为徒,教他们以手语、盲文、鼓点等方式传递历史。盲童领袖阿澈(即当年敦煌孩童)创作出“声纹碑”??用特殊技法将人声刻入石中,触摸即可听见原音。他在碑林前宣言:“眼睛会骗,耳朵不会。我的手指,就是史官的笔。”

而苏婉儿,已年逾花甲,两鬓如雪,脊背微驼。但她每日仍坚持整理新收集的故事,亲手录入《百姓春秋》续卷。每当夜深人静,她总会点燃雁足灯,将当日最动人的一则故事置于忆莲旁。灯光摇曳中,宁平的身影常会浮现,有时微笑倾听,有时轻声点评:“这孩子说得不错。”“那位老妇人,该给她立个小碑。”

直到某一夜,她病倒了。

弟子们围在床前,她气息微弱,却坚持要听今日新增的三条记录。第一条是一位农妇讲述丈夫因替村民申冤被打残;第二条是边陲少年回忆姐姐被征入宫后再无音讯;第三条最短,来自一个八岁女孩:“昨天奶奶告诉我,她小时候吃过树皮。我说不信,她哭了。”

苏婉儿听完,嘴角浮起笑意:“好……很好……都记下了吗?”

“记下了。”弟子哽咽,“全在新卷第三册。”

她点点头,闭上眼,许久才轻声道:“我累了……可能……要说不出了。”

众人泣不成声。

就在此时,窗外忽然传来歌声。起初细微,继而清晰,是一群孩童在院外齐唱《忆莲谣》,那是她早年编写的启蒙歌:

>“小小莲,开水中,

>黑泥埋根不见踪。

>风吹不折腰,雨打不低头,

>只待春雷一声响,

>千朵万朵向天红。”

歌声越来越响,远处街巷陆续加入,大人小孩,男男女女,纷纷唱起各种“真事歌”。整个城镇仿佛变成了流动的讲坛,每扇窗后都有人在低语、吟诵、讲述。

苏婉儿睁开眼,望着窗外星光般的灯火,喃喃道:“原来……春天真的不会死……”

她伸出手,指尖轻轻触碰窗棂,仿佛要抓住那一片温暖的声浪。

然后,她笑了。

那一夜,天下十三省,二百四十城,同时有人梦见一位白发女子站在梅树下,手中捧书,身后站着无数模糊身影。他们一个个上前,低声诉说自己的名字和故事。女子一一记录,笔尖流淌出金色光芒。

翌日清晨,苏婉儿安详离世。

葬礼那天,万里晴空忽降细雪。雪花落地不化,竟自动排列成字??先是“记得”,继而扩展为整段《宁平辞》首章。百姓跪地相送,无人哭泣,唯有千万人口中低诵不断,声音汇成洪流,直上云霄。

终南山玉莲猛然绽放,光核爆裂,化作漫天星雨洒落人间。每一粒光点落入土地,便生出一朵忆莲,花瓣上浮现出苏婉儿的面容,嘴角含笑,眼中带光。

多年以后,有个孩子问老师:“苏婆婆是谁?”

老师翻开课本,指着一页插图:一位女子坐在灯下写字,对面坐着青衫男子,两人正在交谈。

“她是让记忆活下去的人。”老师说,“也是第一个听见宁平说话的人。”

孩子仰头:“那现在,还有人听得见吗?”

老师指向窗外??春风吹过原野,万千忆莲摇曳,花瓣轻颤,仿佛在回答:

>“我在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