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前,老人从怀里掏出一枚铜质徽章,上面刻着“国防科技协作先进个人”,编号0427。“这是当年没发下去的奖章之一。我一直留着,想着也许有一天,能交到该交的人手里。”
陈红梅双手接过,轻声道谢。那一刻,她终于理解了母亲的选择:不是不爱,而是爱得太深,深到必须藏起来,才能承受。
回到北京后,孟波正在校对《拾痕录》第三辑的最终稿。新增章节已达十七篇,涵盖女地质队员、女焊工、女飞行员、女测井员……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被岁月掩埋的征程。
他特别为陈玉兰设了一个独立章节,标题正是她信中那句话:“她不是不爱,只是把爱藏进了沉默里。”配图用了那张扎辫子的笑脸,旁边附上刘建国讲述的故事,以及那枚迟到四十年的奖章照片。
他还收到了来自云南畹町的李秀英寄来的包裹??一本破旧的工作日志,封面用铅笔写着“护路队值班记录1958-1965”。翻开第一页,日期是1958年3月12日,内容简短:
>“今日清障三次,疏通塌方两处。姐妹们手脚都冻裂了,但没人喊累。阿莲说:‘等公路通了,我要坐第一辆车去看海。’”
最后一页停留在1965年1月8日:
>“接到命令,队伍解散。各回原籍,不得泄露行踪。临别时,我们抱头痛哭。我说:‘姐妹们,若有一天国家记得我们,请替我告诉阿莲??海,我替她看了。’”
孟波读完,久久无法动弹。他想起纪录片拍摄时,导演曾问他:“这些人值得吗?付出了青春、健康,甚至生命,却连名字都没留下。”
他当时答:“值不值,不该由旁人评判。她们做了选择,便已赋予意义。”
而现在,他想补充一句:**真正的奉献,从不要求回报,但它有权被记住。**
四月中旬,《拾痕录?第三辑》正式出版。首发仪式在“无名者纪念馆”举行。现场没有红毯,没有鲜花,只有一面长达三十米的“名字墙”,上面镌刻着目前已确认身份的1876位女性建设者姓名。灯光缓缓扫过,如同晨曦掠过山脊。
孟波站在台上,望着台下坐着的数十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她们中有曾在戈壁滩检测核辐射的妻子,有在深山绘制地形图的测绘员,有在零下四十度接续通信线路的电话局女工。她们大多行动不便,有人靠轮椅,有人戴呼吸机,但眼神明亮如星。
他说:“这本书不是终点,而是一次归还。我们将历史欠她们的尊重,一点一点,还回去。”
仪式结束后,一位老太太被人搀扶着走到他面前。她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胸前别着一枚褪色的毛主席像章。她颤抖着手递上一本笔记本,封皮写着“哈尔滨电机厂女工技术学习笔记1970”。
“我叫周素芬,”她说,“我没立过功,也没上过报。但我参与过葛洲坝水轮机叶片焊接工艺攻关。那时候白天干活,晚上自学外语,就为了看懂苏联图纸。我们小组连续三个月吃住在车间,最后提前十天完成任务。”
她顿了顿,声音低了下来:“可验收那天,领导只表扬了男同志。说‘女同志辅助得好’。我就想知道……今天,能不能把我名字写进去?哪怕一句话也好。”
孟波接过笔记本,翻开一页页密密麻麻的公式与草图,喉咙发紧。他点点头:“会的。您不仅会出现在书里,还会出现在展馆‘技术创新’展区的第一块展板上。”
老人笑了,眼角皱纹堆叠如花。她轻声说:“活到八十四岁,总算等到这一天了。”
当晚,孟波彻夜未眠。他打开电脑,新建了一个文档,命名为:《拾光者口述史数据库建设方案》。他在开头写下:
>“我们正在做一件逆时间的事??把即将消逝的记忆,从遗忘的深渊中打捞上来。这不是抢救,是救赎。是对整整一代人尊严的追认。”
他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完成十万小时口述采集,覆盖全国所有省份的重点行业。志愿者团队已扩展至三百余人,包括大学生、退休教师、媒体人、档案管理员。他们奔赴偏远山村、边疆小镇、老旧厂区,带着录音笔和摄像机,敲开一扇扇尘封的门。
在甘肃玉门,他们找到一位独居老人王桂珍。她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女钻工,曾在零下二十度的井架上连续作业十二小时。采访时,她撩起袖子,露出手臂上大片烫伤疤痕:“那是原油喷溅造成的。当时没药,拿盐水洗伤口,疼得咬破嘴唇也不敢叫。”
但她最难忘的,是1961年冬天,全队被困暴风雪中。她们用身体围成圈,保护发电机不熄火。“有人说女人干不了重活,可那一夜,是我们几个女工轮流抱着机器取暖,才保住了通讯信号。”
在广西柳州,他们采访了原拖拉机厂装配线班长黄秀英。她带领全班实现日产百台变速器纪录,却被评为“过度劳累典型”,被迫停工修养。“他们说我带头加班,破坏劳动纪律。可我心里清楚,我们是在争口气??女人也能造出铁牛!”
最震撼的一次采集发生在新疆克拉玛依。一位维吾尔族老人古丽夏提?艾山,曾是油田地质勘探队翻译兼记录员。她拿出一张1975年的合影:十一名队员站在荒漠中,她是唯一女性。
“那年我们要测绘一片新油区,徒步走了四十天。男同志们轮流帮我背行李。有一次我病倒了,高烧四十度,队长把我绑在骆驼背上走。到了营地,医生说我再晚两小时就没命了。”
她指着照片角落一个小土堆:“那边埋着我们的炊事员,姓李,山东人。他为了给我们煮碗热汤,半夜捡柴火摔下了沟……我一直记得他的脸。”
她说完,从怀里掏出一块石头,上面用刀刻着“李师傅永远怀念您”。“每年清明,我都来这里放一块石头。现在已经堆成一座小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