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方言还和眼前这位干部聊了一会儿,方言也没打听他的姓名还有职位,只是和他聊了一下现在地方上的一些中医情况,相较于在太原那边卫生部门了解到的,他说的又呈现另外一番景象了。
两人聊起基层中医情。。。
风穿过昆仑山脊的每一道缝隙,带着雪粒与阳光交织的气息,在塔楼顶端盘旋不去。新任守护者睁开眼,那支铁哨依旧未响,但它震颤的频率已悄然融入空气,像一缕无形的丝线,牵动着横跨半个世纪的记忆脉络。他缓缓收回唇边的手,将铁哨重新放回玻璃罩中,动作轻得仿佛怕惊扰一场沉睡的梦。
可他知道,这梦从未真正沉睡。
“监测站C报告:伊犁河谷‘记忆结晶体’出现周期性光晕波动,持续时间十七分钟,波长与第十代共鸣阵列匹配度达98。6%。”通讯器里传来冷静而克制的声音。
他没有立即回应,只是转身走向控制室。走廊两侧墙壁上镶嵌着无数微型显示屏,每一屏都滚动播放着来自全国各地“铁哨角”的实时画面??内蒙古草原上的孩子围坐篝火旁吹奏夜歌调;贵州山区的小学生在老师带领下默念祖辈的名字;东海渔村的老渔民握着锈迹斑斑的旧哨,泪水滑过沟壑纵横的脸颊……这些画面无声串联,构成一幅流动的集体记忆图谱。
进入主控大厅时,技术团队已经全员就位。中央投影正显示着“星语者”系统的最新状态:情感能量指数稳定攀升,已突破历史峰值的123%,且仍在缓慢上升。“这不是偶然。”首席分析师林婉推了推眼镜,“我们正在经历一次全局性的共振潮汐。”
“源头呢?”守护者问,声音低沉却不容置疑。
“无法精确定位。”她调出一组数据流,“但所有异常信号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都出现在曾被标记为‘遗忘区’的地理坐标上。”
“遗忘区”是守夜学院内部术语,专指那些因战乱、迁徙或政策变动而导致文化断层、口述传统中断的区域。过去十年间,“全民记忆计划”虽广泛推进,但仍有不少偏远村落未能完全接入系统网络。而如今,这些本应沉默的土地,竟开始自发产生高强度情感波动。
“比如哪里?”守护者走近屏幕。
“甘肃敦煌附近的一处废弃屯垦点,三十年前整建制撤离,居民失散各地。昨夜,当地气象雷达捕捉到一段持续五分钟的声波回荡,内容……是夜歌调的第一音节。”
他瞳孔微缩。“有人去了那里?”
“没有记录。电力、通信、卫星监控全部正常,无人进出痕迹。但今晨有牧民报告,看见沙丘顶部浮现一行模糊字迹:‘我们回来了’。”
话音未落,警报突起。
“紧急接入!新疆若羌县临时教学站发起S级共频请求!重复,S级共频请求!”
全场骤然寂静。
S级共频,意味着现场参与者的集体情绪强度达到临界值,极可能触发深层记忆跃迁甚至跨时空信息泄露。按照规程,必须由守护者亲自授权启动反向接收协议。
他快步走到主控台前,输入身份密钥。“接通。”
画面一闪,出现一间简陋帐篷教室。十几名维吾尔族儿童盘腿坐在毛毯上,脸上带着疲惫却坚定的神情。站在前方的正是热依扎,她比十年前苍老了许多,鬓角染霜,眼神却更加清澈明亮。
“各位同仁,”她的声音透过扬声器传遍整个昆仑塔,“我们正位于罗布泊西岸,原三十六号垦荒队遗址。三天前,我们在地下三米处挖出了一只密封陶罐,里面装着一本日记和一支铁哨。”
镜头拉近,展示那支哨子??样式古老,表面刻有螺旋纹路,与现存任何一代制式都不相符。
“经碳测定,陶罐封存时间为1977年秋。”她顿了顿,目光直视摄像头,“日记作者名叫古丽娜尔,是当年垦荒队唯一的女教师。她在最后一页写道:‘如果有一天你们找到这个罐子,请替我们吹一次哨。我们没能活着走出沙漠,但我们想让后人知道,这里曾经有人读书、唱歌、相爱。’”
孩子们默默举起手中的铁哨。
热依扎闭上眼,深吸一口气:“现在,我们将执行一次非注册共频仪式。目标对象:1977年三十六号垦荒队全体成员。请昆仑总部做好数据捕获准备。”
守护者抬手示意:“开启全频段记录,激活情感镜像通道。”
哨音响起。
起初微弱,如同风吹过枯草;继而汇聚成流,稚嫩却执着地穿透风沙。就在第三音节完成的瞬间,监控画面忽然扭曲,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昏黄光影??破旧帐篷、煤油灯、黑板上的算术题、墙上贴着的《人民日报》剪报……一切细节清晰可辨,宛如亲临。
系统自动标注:**历史场景局部重构成功,时间锚定:1977年10月4日,晚八时十七分。**
更令人震惊的是,镜头缓缓移动,竟拍到了一位年轻女子正在伏案写日记。她抬起头,望向虚空,嘴角忽然扬起一丝笑意,仿佛能看见镜头后的世界。
“你们来了。”她说,声音轻如耳语,却被系统完整收录。
全场哗然。
“她……她在对我们说话!”一名研究员失声叫道。
“不,”林婉盯着波形分析图,“她是对‘未来’说话。这段影像不是被动重现,而是主动回应!她的意识通过孩子们的共鸣被短暂唤醒,并建立了双向通道!”
此时,热依扎的声音再次响起:“古丽娜尔老师,我们听到了。您的学生现在都在城市里教书,他们说您写的诗还在课本里。您种下的胡杨树,有一棵活到了今天,每年春天都开花。”